八方人物:粵語長片出嫁電影資料館

八方人物:粵語長片出嫁電影資料館

馬師曾、紅線女、白燕、張活游、吳楚帆、謝賢、南紅、蕭芳芳、陳寶珠,都是粵語片巨星。星星本應天上有,緣何飛入尋常百姓電視機?全賴本地首間電視台「麗的」的買手寶琦叔,50年代起憑慧眼購入電影的播放權,將巨星帶入屋,更成為永恒。寶琦叔與難兄難弟阿程,保存這些影片拷貝逾半世紀,昨日像嫁女般,代表亞洲電視將大部份拷貝贈予電影資料館。
75歲的吳寶琦一生獻給電影,10多歲便學剪片,有份參與黃飛鴻電影,包括《沙面伏神犬》,「石堅夠義氣,成日請我哋班後生仔任吃,石燕子、曹達華都好」。終日與大明星打交道,叫少年人50年後想起仍眉飛色舞。
57年,寶琦是麗的呼聲開荒牛,63年麗的映聲成為本地首間有線電視台,他升職為「買片」,負責洽談電影的電視播放權。憑電影知識及人脈,他購買的首套電影是星光熠熠的《家春秋》,雖在戲院放映過,但家庭觀眾仍津津有味,傾倒於吳楚帆、張瑛、張活游、紫羅蓮的魅力,「當年睇戲好貴,唔係人人睇過」。

重播又重播人氣長存

娛樂圈跟紅頂白,隨後英俊的謝賢、戇直的胡楓、美麗的嘉玲、聰敏的蕭芳芳及帥氣的陳寶珠,在影圈大紅,寶琦叔便買下電影,讓他們在公仔箱內「談情說愛」,跳阿高高。60年代他到台灣買片,有片商竟將一套電影改頭換面,當多部影片出售,「有啲改幾個戲名,或者將前後段調嚟調去,扮幾套戲」。有些片商更會找二、三線女星陪買家看戲、吃飯,「我梗係唔去啦,去咗之後唔買呀,走唔到o架」。70年代大美人林青霞在台灣紅透半邊天,寶琦叔出征台灣,買下她的電影回來播放。
「片頭一定好睇o架!」寶琦叔選購電影時總直接看中間及尾段,「睇中間就知劇情好唔好,而片尾有時會話欲知後事如何,請看下集,但原來根本冇下集」。當年每套電影播放權費約數百元,可播三年,「當年沙田啲樓都賣一蚊呎咋。」
「後來片商年紀老,又有啲等錢使,咪賣斷晒畀電視台囉。」巨星從大銀幕屈就公仔箱,重播又重播,反令這些影星人氣長存,陪伴不同年代觀眾成長。「有老導演對我呻,唔鍾意啲人講乜嘢粵語殘片。」他說不少舊作的劇本及製作,絕不比現時的遜色:「家啲古裝片,有演員戴錶。」寶琦叔看過數不清的影片,已故鬼才黃霑也尊稱他「影圈活電腦」。

亞視昨將逾340套電影、共400個拷貝贈予電影資料館。

還有300部暫未送出

原來巨星光影曾險些墜落,1987年亞視大火,與寶琦叔一起看管舊片拷貝的同事程啟光,即衝回公司,「第一時間睇啲片,好感恩,全部冇俾火燒到,只係濕咗少少。」拷貝無恙,大男人激動得流淚。
寶琦叔2000年退休前任高級節目執行主任,阿程接替其工作,「我當佢哋係家傳之寶。」亞視昨將其中400個拷貝、共逾340套影片贈予電影資料館,「好開心佢哋搵到好歸宿。」不過還有300個「剩女」如《家春秋》,因未能聯絡擁有人不能送出,「希望佢哋都有歸宿啦」。記者 翁煜雄

經典不滅:1948年《審死官》笑破肚皮

昨日贈予電影資料館的電影拷貝,亞視仍保留播放權,這批影片主要為40至90年代粵語片,也有小量國語及潮語片,經典作有1948年《審死官》,馬師曾扭盡六壬,就算60年後再看,也笑破肚皮;數十年後周星馳讓它重生,與梅艷芳再造經典。

48年的《審死官》,由馬師曾與紅線女主演,是諧趣片經典。

謝賢與胡楓演活患難好友,《難兄難弟》播出時大受歡迎。

謝賢專責談情說愛

另一經典也多次重拍,便是1960年的《難兄難弟》。謝賢與胡楓一對好友,「一件西裝兩份穿」,搞笑之餘,也見證當年小市民的生活實況,看來笑中有淚。340套影片中,最常見的男主角是謝賢,他於1956年在《七重天》與南紅談情,在《九九九命案》與嘉玲說愛;十年過去新一代女星誕生,1966年謝老四又在《聖火雄風》,與陳寶珠、蕭芳芳卿卿我我。
捐贈的拷貝有不少是武俠片,包括最經典的《如來神掌》1964年至1968年系列,大師兄曹達華與師妹于素秋的愛情再盪氣迴腸,也不夠那些當年看來猶如「阿凡達」的特技,叫觀眾如癡如醉。導演胡金銓1967年的《龍門客棧》,已成為香港電影殿堂級作品。本報記者

安享晚年:拷貝須低溫保存免發霉

當你見到天上星星,可會想起那些默默耕耘的幕後人員?最早期的菲林拷貝含有硝酸鹽,寶琦叔說必須小心翼翼保存,「放喺鐵盒度,太焗會溶;如果大力跌落地,仲可能爆炸」。即使後來菲林改良了也不易打理,必須存於低溫,「香港咁潮濕好易發霉。」
觀眾看粵語長片時,偶會發現畫面突然出現花痕、跳格,是因為拷貝受損。購買回來的35mm拷貝,寶琦叔須徹底清理,「有啲駁位唔實,試過播播吓甩咗,電視冇晒畫面。」他說部份老化拷貝,邊緣的空格參差不齊,因此播放時「畫面會跳跳吓。」
不是人人也愛惜拷貝,寶琦叔說以前有些戲院放映員,會加潤滑油令影片播放時更暢順,卻因此弄花拷貝,有放映員更會私自刪剪影片,「套戲快啲完,快啲收工」。這些年華老去的拷貝,將儲存在電影資料館恒溫攝氏4度、鋪滿地毯的密室,安享晚年。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