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弱勢的特區政府抵擋不了裏裏外外的政治壓力,打算在復建居屋問題上讓步。最新的版本,政府將會以當年私人參建的模式,每年建三數千間居屋,算是回應了訴求,也讓下屆特首黑馬梁振英,在未來的參選履歷,在最低工資以外,又多一項成功爭取的政績。
當年麥里浩要十年建屋大興土木,又要不用加稅來支付房委會的龐大開支,便推出居屋,讓房委會賺點資本,同時騰空多一點公屋單位。世民大膽說,整個70年代的房屋福利模式,早已完成了它的歷史任務。
無助低收入市民脫困
要知道,七、八十年代的香港,以每10年增加100萬人的速度膨脹。可是到了2000年後,增長急速下滑至每10年不到40萬人。那些天天在大聲叫囂要政府復建居屋的人,又有沒有考慮過這一點?
說到底,香港不是沒有足夠的住宅單位供應,問題核心是政客的支持者收入低、加薪慢,這也是香港最深層次的矛盾。最低工資可幫到他們加人工嗎?還是製造更多失業?居屋可幫這些人增長財富嗎?政客做點門面工夫,這一群人也繼續活於困局,最後又是同一群政客出來吵吵鬧鬧。基本上,這就是特區的寫照。
話說回頭,政府放風說,以私人參建的模式來復建居屋,估計是因為自98年停建居屋後,整個政府架構已不存在負責居屋的官僚。當然,政客說要找人來坐滿這些位置,又有多難?可是,說不定官場中還有些人有點良心,知道居屋是萬萬不可再建,所以才想用這個方法去拖延。
復建居屋的諮詢未正式開始,結論已出來。弱勢政府嘛,只要聲大夾惡便要樓有樓,這種地方,哪裏有人講道理?又哪裏有人會努力工作儲錢?
利世民
http://hkliberty.wordpres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