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歐債危機、股市波動及財赤高企等,令全球復蘇乏力的擔憂加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昨首次發佈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上調今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至4.6%,給市場注入信心。但IMF強調,經濟前景已不如3個月前樂觀,下行風險明顯增加,惟「雙底衰退」可能性甚微,各國應致力於重建信心及穩定政策。
記者:尹燕麗
據IMF報告稱,今年首季經濟強勁復蘇,尤其是亞洲區表現出色。IMF上調今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由4月的4.2%上調至4.6%,美國由3.1%調升至3.3%,中國則由10%調升至10.5%,歐洲則維持1%不變。
籲各國重建信心穩政策
由於中國首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強勁,故將今年增長預測,較4月上調0.5個百分點至10.5%。但下半年全球製造業冷卻,加上歐洲債務危機影響,預計經濟放緩的可能性很高,將明年的增速預測下調0.3個百分點至9.6%。香港的情況類似,今年上調至6%,明年維持4.4%不變。
報告指出,在新一輪金融動盪中,下行風險已明顯增加,因此新的預測倚重於重建信心及執行穩定的政策,尤其是歐元區。除美國外,2011年發達國家的經濟預測都有不同程度下調。
在不拖累復蘇的情況下重建金融市場信心並非易事,是政策決定者最大的挑戰。報告指出,發達國家的政府已採取措施縮減財政赤字,以恢復債券投資者的信心,但這些措施必須與促進增長的寬鬆貨幣政策相平衡。
IMF經濟顧問奧利維耶.布蘭查德認為,各國政府採取的行動恰當,發達國家經濟存在部份風險,特別是歐元區的財務及金融狀況,但出現「雙底衰退」可能性微。發達國家應加強財政整固,採取措施支持中長期增長。
促新興國嚴控熱錢流入
IMF金融顧問何塞.比尼亞爾斯建議,下半年各國應採取措施確保金融穩定及持續復蘇。本月底將公佈的對歐洲銀行壓力測試結果,是提高透明度的重要舉措,因該測試包括91間歐洲銀行,佔歐盟銀行體系的65%。
對於擁有大量外貿順差的新興經濟體,奧利維耶.布蘭查德指出,應對資本流入採取更嚴格的控制。目前由於避險情緒,資金流向成熟市場,惟屬短暫,故相信未來向新興市場流入的資金會穩定增長,如何處理這些資金是新興經濟體面臨的挑戰。
調控見效
指內地房產未見泡沫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上調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測至10.5%,並表示中國房地產市場存在泡沫言之過早,預期目前的調控政策會見效。不過,IMF強調,中國的地方融資平台需要更高透明度。
地方融資透明度需提高
對於中國調控兩難的樓市,IMF金融顧問何塞.比尼亞爾斯指出,說中國房地產市場存在泡沫言之過早,近期新加坡、中國及香港等地的房產市場已經有所冷卻,樓市成交顯著下跌,相關貸款放緩,股市也出現調整,相信有關措施需要時間發揮效果。
野村證券發表報告指,雙管齊下的緊縮政策已令中國房地產泡沫開始破滅,料全國平均房價在未來12至18個月內將下調10至20%,儘管房地產在中國經濟中佔據重要地位,但房價泡沫破滅對實體經濟影響有限。有「新興市場之父」之稱的鄧普頓資產管理執行主席麥樸思表示,中國樓市雖然下滑,但平均負債率遠低於發達國家,因此不會出現如希臘等債務式危機。
對於IMF認為中國的地方融資平台需要更高透明度。摩根士丹利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王慶指出,中國的地方債表面看是銀行問題,實質是財政現象。他表示,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不協調,以及地方政府債券市場缺失等,是造成中國地方債在短時間內激增的原因。中國必須進行深層次的結構改革,避免現在的「危機債務」變成日後的「債務危機」。
中國近期公佈增強人民幣滙率彈性,IMF表示歡迎,經濟顧問奧利維耶.布蘭查德稱,中國資本市場尚未開放,現在談論人民幣升值對資金流動的影響還言之過早。他指中國應調整經濟結構,從出口驅動型經濟轉為內需,包括令人民幣升值、鼓勵製造商發展內需市場等,他相信中國正朝着正確的方向發展。惠譽國際認為,人民幣兌美元溫和升值有利增強中國消費者的購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