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還有時間內鬥? - 葉秋

我們還有時間內鬥? - 葉秋

孫中山創同盟會,誓詞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革命時頗有人以此為目標,認為必須驅趕甚至殺盡滿洲人。革命後,日本乘虛而入,表示支持革命,並希望佔據東三省,以助臨時政府對抗俄國。革命派包括孫中山認為要放棄「驅除韃虜」的「革命承諾」,改而強調五族共和,保住東三省。革命派勢大,其實大可不妥協,乾脆以法國大革命為師,殺掉皇帝驅除異族便算。但最後妥協,至今卻沒有人罵革命派是「轉軚」、「投清」。

妥協是政治常態

政治妥協的歷史,不勝枚舉。一眾民主派當初提出爭取二○一二雙普選,是政治博弈的第一口價,還是不逆的原則?逼於現實,這個選舉承諾必然落空。最後有政黨改而妥協,爭取到變相四十席直選,這就是「投共」、「變身建制派」嗎?一切言之尚早。
民主黨這一場豪賭,也預料會變成裏外不是人──擺在桌上是變相四十席直選,要,有人反對,不要,也有人反對,比例相若,只是反對的比不反對的大聲。
紛爭本是常事,正因社會不可能對一件事有一致共識,才需要民主普選去解決紛爭。
內鬥,不是抗爭,更不可能是激進抗爭,因為激進主張應以當權者為目標,只敢向一個沒有權位兼患癌的老人家撒陰司紙,是連「偽激進」也稱不上的行為。妥協是政治的常態,內鬥是中國人政治的常態。真正的敵人,如此強大,我們真的還有時間內鬥?
文:葉秋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