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氣候反常,中國西南部的世紀旱情剛結束,華南地區就迎來特大洪災,長江水位更超越九八年大洪水時期。但水災還沒過去,大量災民仍住在救災帳篷,中華大地就被烈日煎炙,北京等地氣溫高達攝氏四十度,馬路溫度更是驚人的六十八度,幾分鐘內可煎熟雞蛋。這種極端天氣,舉世皆然,或許是全球氣候變化的結果吧!
不過,相對其他國家,中國情況還是有所不同,最特別之處就是近年各地的圈河運動,在大小河流興建水壩,攔腰切斷河水之後,形成數以百計、甚至千計的水庫。可以說,中國水庫和水利工程的密度,特別是上游集中地的西南地區,數量之多,應在世界名列前茅。這個水庫密度,跟洪澇和旱災有關嗎?
水庫和水利工程,本有兩項基本功能,是造福人類和城市化必不可少的基建。其一,儲水,作為城市居民生活、工業用水及農田灌溉的最重要水源。香港興建水塘,莫不如此!其二,防洪抗旱,透過開關水閘,調節排水量:雨季時關閘蓄水,減少流入下游的水量,降低洪災的威脅;旱季時開閘放水,增加向下游輸送的水量,紓緩下游地區旱情。這樣,河流就有穩定的水流量,減少水災及乾旱的衝擊。
中共上台之初就深明此道,大修水庫去治水及增加農業產量。五十年代以前,流經河南、安徽、江蘇、山東及湖北的淮河經常氾濫成災,毛澤東在建政初期下令在淮河上游廣建水庫,以馴服這條惡河。但這些建於大躍進時期的水庫,修建時間過短,質量參差,到一九七五年一場特大暴雨,淮河上游六十多個水庫潰壩,淹浸了河南駐馬店地區,幾名政協委員在八十年代的調查報告指,事件中有二十三萬人死亡!
到了今天,各地大修水庫的熱情及數量,遠高於五十多年前,質量如何暫按下不表,但這些水利工程,還要兼顧發電,甚至取代蓄水和防洪抗旱,成為其最主要功能。要有效發電,水庫不僅要建在落差較大的河段(多數位於上游),還要令水庫水位保持一定高度,更要避免水庫堆積過多泥沙,令庫容量減少。但發電與防洪抗旱的功能,互相矛盾。結果,雨季時流入水庫的來水大增,但流沙也較多,為保住大壩及避免淤沙,水庫加大洩洪,自然加劇了下游洪災;旱季,流入水庫的水量不多,但沙量很少,是蓄水的好時機,因而減少排水,令下游旱情更甚。這種「蓄清排渾」的水電站,不就是旱澇更極端的原因嗎?
文:張華
逢周二、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