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道】國際清算銀行(BIS)報告顯示,各國央行自去年12月至今年3月,透過黃金掉期協議,向BIS抵押349噸黃金,藉此套現140億美元(約1092億港元),是有紀錄以來最多,令市場大感意外。有專家估計,今年初歐洲債務危機急劇升溫,令借貸成本上漲,央行遂趁金價逼近新高時套現,以備不時之需。
市場難察覺成本較貸款低
GFMS執行主席克拉普韋克估計,部份央行擔心歐洲債務危機惡化,故將部份黃金套現,作後備之用,不過,這是在沒有其他集資辦法下的終極措施。事實上,過去數十年BIS的持金量一直維持穩定,反映央行甚少透過抵押黃金套現,因為發達國籌措資金或在資本市場集資輕而易舉,而發展中國家則坐擁豐厚外滙儲備。
克拉普韋克稱,央行之所以利用黃金掉期套現,或因其不易被市場察覺,且其成本也較商業銀行的銀團貸款便宜。數據顯示,各國央行4月再向BIS抵押32噸黃金套現。
包括中國、巴西、南韓、馬來西亞等經濟正高速增長的國家,其央行持有的黃金佔整體儲備不足2%。近日自高位回吐的金價繼續走軟,現貨金於周二急跌16美元後,昨日一度再跌7美元,至每盎斯1185美元的七周低位,本港昨晚11時,現貨金報1194.54美元,升1.91美元。
PIMCO基金經理約翰遜稱,市場視黃金為主權債務危機下的最佳避險資產,如今或改變想法,倘部份向BIS抵押黃金的國家無力償債,BIS可能會在市場拋售黃金作抵償,令全球黃金供應突然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