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多年的最低工資法例將會在下星期三提交立法會審議及進行三讀程序。按目前的政治形勢來看,立法會極可能會順利通過法例,令最低工資正式成為一項法定的規範,不管僱員僱主都必須遵守。
對很多工會領袖及政治團體來說,最低工資是他們爭取多年的目標,一旦成為事實自然視為一項重要成就,自然會感到興奮莫名。然而今次工會及政團取得的是政治上的勝利,不是經濟上的勝利或好處,也未必能改善上班族的實質處境,更不可能改善貧富懸殊的問題。
毫無疑問,最低工資不是甚麼新鮮事物,大部份發達國家以至新興經濟強國如中國都設有最低工資,都有為最低工資立法。
問題是設定的最低工資往往跟市場上最基本的工資水平相距甚少,即使沒有法定的最低工資,一般工人都能拿到相近的薪酬。假若經濟暢旺,勞動力市場緊張,大部份工人得到的工資更會比最低工資高。
換言之,法定最低工資大部份只有象徵性意義,對工人實質收入及生活的改善沒有多少幫助。英國自九七年工黨執政後引入最低工資,十多年間英國基層工人、服務人員的收入始終徘徊谷底,沒有多少好轉。中國大陸同樣設定了最低工資,內地工人的生活條件及質素同樣沒有太大改善。
這樣的情況其實不難了解。工人的工資跟其他商品及服務的價格一樣,都由市場的供求情況決定。經濟暢旺,企業增聘人手的話,對勞工的需求自然上升,工資也會水漲船高。經濟低迷或像現時那樣陷於衰退,企業不但不會增聘人手,反而會解僱工人,令市場對整體勞動力的需求,促使工資向下調整。從這個簡單的道理可以看到,真正能提升工人工資,改善工人生活的是良好的經濟環境,強勁的經濟增長,而不是人為定下的最低工資。
當然,工會或議會可以人為的定下一個較高的最低工資水平,變相增加最低層工人的薪酬。但這樣的做法只會有極短期的效果,不會長期奏效,並可能產生各種各樣的副作用及壞影響。
跟政府或公帑支付的公營機構不同,私營企業對經營成本是非常着重,非常敏感的,而工資是企業的主要經營成本之一。
增加工資意味企業要多付成本,意味盈利可能受壓甚至由盈轉虧。特別在經濟前景不明朗的時候,人為的提升基本工資將大大加重企業的負擔,迫使企業節約人手,解僱員工。可以說,脫離現實的最低工資很容易成為「職位殺手」,把部份工人推向失業的困境,令他們收入盡失。這樣的危機是不能也不應忽視的。
另一方面,設立法定最低工資將會削弱本地勞動市場的彈性,減低工人及整體社會應付經濟波動的能力。要知道最低工資是個政治產物,它有只能上調不能降低的特性,沒有那個政黨、官員願意倡議減最低工資的。這樣下來,即使經濟急劇惡化,失業率大升,社會也難以調低工資鼓勵企業招聘工人,工人特別是競爭力較差如年紀較大或學歷差的工人也難以「減價」爭取工作機會及收入,令他們的處境更困難及無助。
最低工資也許勢在必行,難以挽回。但這項政策在經濟上的壞影響,它帶來的後患是絕對不能小覷的!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