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不是通脹 - 利世民

利字當頭:不是通脹 - 利世民

《中國證券報》報道,江蘇地區夏糧的價格暴升。另一邊廂,負責代表國家買糧的,有錢也買不到糧。以經濟人的直覺,這是價錢仍然未升夠之故。又據說,大陸的農民都覺得價錢還會繼續上升,所以主觀的惜售心態,影響了理性的分析。
這說法講得通嗎?教科書會說,要是人人都預期價格在未來會上升的話,那麼不用等,通脹會提早出現,這叫做理性預期。所以,農民要是對未來價格有共識的話,不用待價而沽,現在的價格應該也反映了所有因素;當然,大前提是價格有調節的自由。

糧價飆 土官僚借題發揮

「價錢漲了,大家都會想:『會不會再漲一點呢?』如是者,惜貨之人也越來越多才對啊﹗」這是世民最常聽到的經濟學謬誤,尤其在炒炒賣賣的圈子,這種說法更常見。可是,要是價錢上升,令願意賣貨的人越來越少,結果只會是一個永遠沒有頂點的瘋狂加價。再者,總會到達一個價錢,令手上有貨的人會開始覺得不合理,也相信不可以長久撐下去。
說到底,市場就是有人棄、有人取。要是交投減少,當中一定有點甚麼出了錯。有說指國家的所謂托市收購價,遠不及市場的真正價錢,所以農民自然也不願意賣出手頭上的貨。另外,同一篇報道又引述地方糧食收購官員的觀點,指市場上多了企業,甚至外資,加入收購糧食,搶高了價錢,引起混亂,要求政府主動出擊。
又或者,整件事根本是這些山高皇帝遠的土官僚,在收購的時候,過水濕腳,沒有付足中央訂下的「托市價」?官方的窗口之外,還有其他的市場運作,農民當然不會賤價將貨物賣給政府。交易不經土官僚,他們不但失去了存在價值,也失去了更多好處。所以,土官僚借這個機會,放點風聲,將農民、民企和外資說成製造混亂?

利世民
http://hkliberty.wordpres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