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選舉條例》不容許行政長官有政黨背景,目的是不希望在遇到重大議題,當行政長官所屬的政黨與市民利益出現矛盾時,行政長官會因為所屬政黨的利益,而犧牲廣大市民的利益。香港立法會的組成,是由直選和功能組別議員不以政黨背景量化、分配和考慮而成。香港特首既無政黨背景,沒有政黨包袱,他不需為任何政黨服務,因為他必須超然地平衡立法會內各政黨的利益和撫平各個政黨的訴求。
政府欠市民一個交代
特首曾蔭權在出席民建聯酒會時致辭說:「在一些關係香港整體利益的關鍵時刻,你們(民建聯)往往給予政府有力的支援,發揮穩定作用。」又指政府非常珍惜這種積極的合作夥伴關係。
我們的特區政府究竟始於何時與民建聯建立了「積極合作夥伴關係」?所有香港市民都被蒙在鼓裏,完全不知道特區政府與一個親中央政黨已經建立了可以不諱言公諸於世,牢不可破的合作關係。他們在甚麼事情上合作?怎樣合作?是甚麼原因特區政府要和民建聯合作,而不和民主黨、社民連和公民黨合作?合作中是否有不為外人道的交換條件?而這些合作,有否涉及利益輸送的成份?特區政府欠香港市民一個交代。
如果特區政府對所有參選的立法會議員和政黨都一視同仁,香港市民在投票選立法會議員時,都會憑自己的喜好作選擇。可是特區政府明言民建聯是特區政府的「積極的合作夥伴」,以後,香港市民在投票時,就多了一個考慮:我們應該投票給特區政府的夥伴,還是投票給非特區政府夥伴的候選人?
特區政府淪落到要巴結一個超過一半香港市民不認同的政黨,還不諱言說特區政府之眾多政策,皆靠這個親密戰友方可得。香港特區政府的脈搏呼吸,被民建聯掌控開關,就這個意義來說,不會壞得過曾蔭權本身是民建聯黨員!
號稱「強政勵治」和「行政主導」的特區政府,在政改方案談判上被嚴重邊緣化;政改方案通過只是中央和民主黨的溝通成果,接近花費千萬港元的「起錨」行動是徒有姿勢不切實際的浪費公帑劣行。在後曾蔭權時代的香港,特區政府已經一籌莫展,不僅是跛腳鴨,簡直成了癱瘓鴨。
曾蔭權以小人意志公開祭出「親疏有別」論,以為所有香港人都會由此而擇親而棄疏,契入曾蔭權思維,為親求得,棄疏避失。
疏如民主黨,一向被曾視為有別而棄,被迫轉向中央談判,讓曾蔭權和建制派在政改一事上沒有角色。
親如民建聯,一向被曾視為有親而媚,最後發覺雙方只是在政改擂台外的吶喊者。
竟要靠政黨輸血延命
代表香港市民為一區之首的曾蔭權,沒有能力憑其個人意念意志行事,向有中央背景的政黨妥協、退讓、謙謝、攀附和籠絡,清晰地讓香港市民明白,只有鐵價不二,真真正正由香港市民普選出來的行政長官,才可以權威地以人民授權,無懼任何政黨影響,以人民利益為主要考慮依歸作為施政方針。
熱烈祝賀民建聯成立十八周年,熱烈遺憾特區政府靠一個政黨輸血延命。特區政府已經不是香港市民可以仰賴,可以為香港市民爭取利益的政府。
文:何明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