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風濕病經常被誤以為是老人病,或者是手腳有舊患人士專利,但風濕其實無分年齡性別,突如其來,足以令患者「唔死一身孱」,而且平均壽命比一般人短5至34年。風濕患者每當關節腫脹時,連刷牙、洗臉、上廁所這些簡單動作都無法做到,不過有「麻雀精」患者即使痛得無法上班,仍堅持日日打麻雀,並靠服用生物製劑藥物,回復七成活動能力,繼續盡情攻打四方城。 記者:林浚川
現年47歲的曾女士六年前證實患上銀屑病,即牛皮癬關節炎,病發初期只是膝蓋脹大了一倍,一年後腫痛情況蔓延至肩膊、手踭和手指,她說:「最差嘅時候連開房門都開唔到,去洗手間除褲都解唔開粒鈕,扭毛巾同刷牙都做唔到。」日常生活不能自理,走路要靠枴杖,曾女士被迫請假三個月休息,沒有收入,情緒低落,唯一精神倚靠便是打麻雀。
「我以前每日最少打16圈,病發後太攰頂唔順,最多打12圈。」曾女士過去叠牌可以一氣呵成,患病時則要分成三段慢慢叠,手腕和手指腫痛也令她無法「甩牌」。直至06年她開始服用生物製劑藥物後,病情漸漸好轉,至今已回復七成活動能力,重拾昔日攻打四方城的英姿。
生物製劑是近年新興治療風濕病藥物,博愛醫院八女七男使用傳統藥物無效的銀屑病患者,接受22周生物製劑治療後,關節炎腫痛明顯減少。
生物製劑減頸動脈厚度
此外,風濕發炎會令血管漸漸變厚,增加患者併發中風和心臟病機會,中大研究發現,接受生物製劑治療的銀屑病患者,頸動脈厚度顯著下降。換言之,生物製劑也有助減低風濕患者併發中風或心臟病風險。
現時每1,000個香港人,就有四個患風濕病,風濕病學會推算,每名患者較一般人的壽命短5至34年,死亡率也較同齡正常人高6至23倍。風濕病學會會長莫志超醫生指出,要降低風濕病造成的死亡率,最重要是讓患者明白風濕病絕對有藥可醫,更可能「斷尾」,關鍵是及早求醫。月中在香港舉行的第14屆亞太區抗風濕聯盟學術會議,便以生物製劑為主題,1,80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風濕病專家會交流治療技術。
五大風濕病謬誤
‧風濕是老人病
‧只不過是工作過勞腰痠背痛
‧手腳經常濕水因此風濕
‧小問題,慢慢拖
‧冇得醫,寧信坊間「秘方」
資料來源:香港風濕病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