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一年,深受大蕭條困擾的英國出現了保守黨及自由黨(不是現時的自由民主黨)聯合政府應付危機。到九月份,新政府推出緊急預算案,大幅削減政府開支包括削減教師及部份公營部門員工薪酬,叫停公共工程;又提高稅率,增加政府收入,以確保政府財政保持平衡。新政府解釋說,這樣的措施可以穩住投資者及市場信心,促使他們增加投資,帶動經濟復蘇,並可保持英鎊滙價穩定。
預算案公佈後,沒有一官半職的凱恩斯立時寫了一篇文章,指大蕭條下推出這樣一份緊縮經濟的預算案是「愚蠢及不義」(follyandinjustice)的。凱恩斯認為,減薪、削減公共開支帶來的是收入、消費進一步萎縮,購買力進一步下降,市場及投資者信心更虛弱,國際社會對英國的國際收支情況及英鎊看得更淡。果然,過不了多久,英國經濟跌入谷底,失業人數大幅上升,英鎊滙價不斷受壓,最終被迫放棄金本位政策,走向保護主義的死路,把英國以至全球經濟帶向深淵。
花篇幅說起這段八十年前的舊事是因為人們原來不會從歷史吸取教訓的,犯過的錯還可以照辦煮碗再犯一次。
為甚麼這樣說呢?當前的經濟形勢跟一九二九年華爾街崩潰後的危機非常相似。那時所有政府(除了德國納粹黨政府)都犯上低估經濟危機,過早追求平衡預算的錯誤。正因為從美國到英國到法國等發達國家的政府都在經濟大衰退下進一步削減開支,增加稅收以保持財政平衡,原已疲弱不堪的經濟頓時雪上加霜,跌入「越窮越見鬼」的惡性循環。即使後來小羅斯福提出新政,開始一系列刺激經濟的方案,但由於全球經濟受創太深,投資者及消費者信心全失、多項新政只能勉強穩住局勢,未能令經濟回復增長,更未能大幅降低高達百分之二十的失業率。直到一九四一年二次大戰全面展開,美國、英國及全球經濟才真正全面復蘇,失業率才大幅下降。換言之,整整十年就這樣在凄風苦雨下浪費掉了。
今次由金融海嘯引發的經濟衰退雖然及不上二九年的大崩潰那樣嚴重,但全球經濟受創仍極深,復蘇之路仍然漫長又崎嶇。就在全球經濟仍舉步維艱之際,歐洲多國政府包括英國新上台的保守黨、自由黨聯合政府來個急煞車以穩住市場信心,避免損害私人投資為名開始大幅削減開支。上月英國政府就公佈了一個削減幾十億英鎊開支的緊急預算案,最近更有消息指幾個月後發表的預算案可能會削減高達四成開支,以迅速減赤。
其他歐洲大國如德國、法國等也紛紛提出削赤方案,以免國債過高。
財赤、國債過高當然不能不正視,但這些都是長期的困難,不可能短期內解決,更不可能在經濟衰退下解決。相反,過早削減財赤等於拿走重病病人的氧氣樽及其他維生設施,令病人(經濟)病情更沉重,更難以復元。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經驗已清楚說這樣的做法既「愚蠢及不義」,居然還有政府主動走上這樣的歪路,實在令人摸不着頭腦。
盧峯
逢周三、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