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遊行,民主黨被同路人指罵揶揄,由頭到尾,幾乎沒有停止過。被罵的固然難過,也肯定會非常痛心。人們用「親者痛,仇者快」來形容今天的撕裂,但「天要落雨,娘要嫁人」,泛民分裂,在可見的將來也無法挽回。二○一一、二○一二的兩個選舉,泛民的協調和磋商,將難以實現,爭吵和內鬥,已無可避免。民主支持者不想看見如斯局面,但殘酷的政治現實,我們卻必須面對。
改良方案論述惹人擔憂
民主黨的領導人,面對「出賣民主」的指摘,除了叫人「拿出證據來」,又或質問反對者「賣了幾多錢?」之外,為了證明他們的清白,正撰寫報告,交代與中央溝通,與中聯辦談判的過程,但基於承諾,只講自己的說法,不會引述對方的內容。我不期望這份報告,能釋除公眾多少疑慮,因為民主黨和普選聯的學者們,對「區議會改良方案」的論述,還有太多未解之處,惹人擔憂。
一位民主黨大老,激情地在立法會發言:「民主黨相信直選,只要直選議席在二○一二和二○一六年不斷增加,就能造成一個局面,直選包圍和孤立功能組別,最後走向三分之二的多數,時機成熟,就揭竿起義,將功能組別廢除,送入歷史博物館。」這種文學語言,能激起民眾的憧憬,但對理性討論,卻沒有太大幫助。
「溝淡論」,是支持區議會方案最重要的論述,但由二○一二到二○一六到二○二○,溝淡的過程為何?立法會的議席會否繼續增加?功能與直選各佔多少?「溝淡論」的路線圖,一片空白,完全欠奉。
假設錯誤推論也有問題
我嘗試作一個非常樂觀的假設:所有直選議員都支持廢除功能組別;支持民主派和支持建制派的「六四」黃金比率維持不變;立法會每屆增加十個議席,五個分區直選,五個由民選區議員提名選民一人一票選出的功能議席維持不變……根據這個假設,最樂觀的估計,也很難達致三分之二多數。
但我的假設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分區直選產生的議員,不一定都支持廢除功能組別。今屆立法會三十七個建制派,直選產生的有十一個,他們都對功能組別愛護有加。按照現時的途徑移動,「直選包圍和孤立功能組別,最後走向三分之二的多數,時機成熟,就揭竿起義,將功能組別廢除,送入歷史博物館」的美麗前景,超過二○三二年,恐怕也未能實現。
而民主黨假設所犯的錯誤更為嚴重。他們說「受過直選洗禮的議員都主張廢除功能組別」,因此,「由一人一票選出的區議會功能組別議員,都會站在支持直選的一邊」。今天,建制派的直選議員都強烈擁抱功能組別,為何他們竟會相信由一人一票產生的區議會功能議員,會贊成取消功能組別?如果假設錯了,推論當然有問題,結論當然也站不住腳,這是區議會方案無法令人釋疑的最致命原因。
吳志森
資深傳媒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