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防不勝防目擊災難或萌輕生念頭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防不勝防
目擊災難或萌輕生念頭

【本報訊】遭人圍毆、美容整形療程失敗、遭性侵犯或遇上車禍後,夜裏噩夢不斷,暴力或意外片段持續在腦海浮現,導致煩躁不安,甚至影響日常生活,隨時是患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先兆,有精神科醫生指,尤其性暴力受害人,患上此症的風險與遇到地震或海嘯等大災難的人士相若,比率高達三至五成,故切勿掉以輕心。 記者:鍾麗霞

香港人雖然鮮有機會碰上大災難,但患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風險不會減低。香港醫學專科學院精神科醫學院代表童粵生醫生表示,外國數據估計約3%至5%人口會患上此症,男士遇上暴力襲擊,女士被性侵犯,是最常引致病發的原因,也有女士因為美容整形療程失敗留下後遺症而患病。另外,交通意外、接受大型手術、地震、海嘯、戰爭、塌樓等,但凡經歷可威脅生命的事故,也有機會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童粵生表示即使未有親身經歷,目擊意外發生仍有機會出事,「曾經有火車司機,目擊有人跳軌,之後跳軌片段不斷重現,原來個司機都受影響」。他指,患者未必能完全記起出事細節,但事故片段卻不時浮現,延誤治療可引發抑鬱及焦慮等症狀,也有患者會借助酗酒或濫藥減壓,嚴重更會引發輕生念頭。

暴力事件引發創傷元凶

一些日常出現的暴力事件,隨時是引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元凶,童粵生指,曾有一名30多歲的中年男士,因家族糾紛,一次下班時被六、七人圍毆,嚴重受傷入院,需治療一個月才康復,但身體復原後卻未能恢復工作,晚上經常發噩夢「扎醒」,又不願出街,或重返事故現場,其後脾氣越來越暴躁,折騰近一年,才由家人陪同下求診,接受心理輔導及藥物血清素等治療後,症狀大有改善,並開始尋找新工作。
性暴力是另一個常見引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原因,童粵生表示曾有女士被性侵犯後,非常害怕與男士接觸,連男同事接近也「成個人震晒」,最終要辭職,接受數個月治療後,雖然未能完全克服對異性的恐懼,但可以跟男性恢復正常社交接觸。

持續驚恐應盡快求助

他呼籲不要以為事故後出現失眠、緊張等症狀是必然現象,若持續數日至一周,便應向專業人士求助,了解是否需接受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初步評估。

話你知
複述不快增患病風險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是較新的精神科疾病,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才發現,並要到越戰及韓戰後才引起醫學界關注,除了心理輔導外,服食血清素藥物是現時較常用及有效的治療方法,有助減低患者對創傷事件的記憶,近年研究則提倡要預防症狀出現。
童粵生表示很多人誤以為多與受害人傾談,抒發心中壓力就沒事,其實要受害人多次複述不愉快經歷,只會增加患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風險,也有研究顯示發生事故後服食鎮靜劑及安眠藥,也會加深事故的記憶;反而及早識別高危患者,給予專業輔導紓解焦慮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