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野之王難洗脫「烏」名

粗野之王難洗脫「烏」名

縱然烏拉圭近代出產過腳法上乘的「王子」法蘭斯哥利,以及擅射的列高巴及科蘭等球星,但詐傷、踢法粗野一度成為球隊的標記,令烏拉圭足球始終予人不太正面的評價。
外號「王子」的法蘭斯哥利,活躍於八十年代,外形討好且踢法瀟灑,連法國球王施丹和意大利球星托迪,都是他的「粉絲」。不過,「王子」是烏拉圭足球的異數,國家隊採取中後場緊逼的體力化踢法,截得皮球後交由擅作個人突破的鋒將爭取反擊機會,防守球員則為達到目的往往作出兇狠攔截,這種踢法令烏拉圭於八十年代贏得南美國家盃(美洲國家盃前身),但卻為人所不齒,甚至令球迷留下深刻的「茅波」印象。

廢柴旁證再卸責:球速太快

近年烏拉圭的粗野踢法略為收斂,但過火攔截仍然屢見不鮮,其中後衞蒙迪路是佼佼者。司職中堅的他曾效力意大利勁旅祖雲達斯,是意甲史上被罰紅牌次數最多的球員,永難洗脫「茅王」形象。烏拉圭對上一次參戰世界盃決賽周是2002年,當年該國足總會長費古拉度警告一眾國腳必須約束自己,「國際足協不容許球員詐傷、扮跌、『叉』對手面龐或向球證投訴,但以上問題偏偏常在烏拉圭的足球上出現」。
今屆烏拉圭球員暫未見粗野行為,但蘇亞雷斯對加納時蓄意犯手球令球隊最終晉級,始終有違公平競技原則。執法英德之戰時錯判林柏特射球應入不入的「廢柴球證」拿利安達,正是來自烏拉圭。該役旁證艾斯賓路沙直到昨日仍然推卸責任,「那射球速度太快,換轉是別人一樣難以判斷」。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