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杜鵑花》名曲彰顯中華文化音樂大師黃友棣病逝

創作《杜鵑花》名曲彰顯中華文化
音樂大師黃友棣病逝

以一曲《杜鵑花》聞名的華人作曲家、音樂大師,足迹遍及兩岸三地的黃友棣病逝,終年99歲。黃友棣在遺囑中叮嚀不發訃聞,骨灰灑在山上。而他遺留下來的全部音樂作品皆可供後人自由採用,不受版權限制。

與黃友棣情同父子的高雄市信義小學校長鄭光輝說:「他走得很安詳。」黃友棣是在前日清晨1時59分,在高雄市榮民總醫院與世長辭,過世前無任何異狀。由於年事已高,因此放棄急救。

不發訃聞 骨灰灑山上

黃友棣去年4月因肺積水入院治療。今年2月總統馬英九探望他時,還在他的病榻旁輕唱《杜鵑花》給他聽:「淡淡的三月天,杜鵑花開在山坡上……」
不喜歡麻煩人的黃友棣,九年前預立遺囑,表明辭世後不發訃聞,火化後骨灰撒在山上,用為造林肥料,不可留下任何標誌。「不要把我的骨灰撒在海上,因為我不喜歡潮濕。」他還預先在銀行存下喪葬費,稱是由地上搬遷到天上的「遷居」費。鄭光輝稱,雖遵照老師遺願不發訃聞,但訂於下周二(13日)上午9時半在高雄鳥松鄉圓照寺舉行公祭。

1976年,黃友棣(右)獲中山文藝獎,與時任的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合影。

樂意提攜後輩的黃友棣,悉心指導學生。

馬英九今年2月曾到醫院探望黃友棣。互聯網

提倡中國音樂中國化

祖籍廣東的黃友棣,生於1911年。他是集學者、作曲家、演奏家、作家和教育家於一身的全能型音樂大師。他一生致力推廣音樂教育,並提倡中國音樂中國化,上世紀抗戰期間,堅持音樂救國的理念。他於1941年創作的《杜鵑花》,蕩氣迴腸,被認為是抗戰歌曲裏的經典名曲,還有《歸不得故鄉》等多首膾炙人口的名曲,從音樂彰顯中華民族的文化價值。
他1949年移居香港,曾任教於香港珠海書院,作品廣為香港各學校、合唱團演唱。他1987年遷居到台灣高雄,更在去年6月皈依圓照寺,法號「融棣」。
黃友棣去年中因跌倒骨折,更換髖關節,隨後因呼吸衰竭轉院到高雄榮民總醫院療養。院方醫護人員對於一代音樂大師辭世,都相當難過,但也為大師安詳離去感安慰。
台灣《聯合報》/《蘋果日報》

黃友棣全神貫注地拉小提琴。

黃友棣

-祖籍廣東-

-學歷-
‧國立中山大學(今廣州的中山大學)教育學系文學士;天主教輔仁大學名譽藝術博士

-歷程-
‧1934年9月18日:日軍強佔東北,愛國歌曲創作成為急需的教材,他自願投身「平民夜校」教職,並決心以音樂作為教育工具
‧1938年開始:先後創作《杜鵑花》和《歸不得故鄉》等名滿天下的作品,並寫成《中國歷代音樂思想的批判》一書
‧1949年:遷居香港,執教於私立德明中學、大同中學與珠海書院;1955年取得英國皇家音樂院海外聯考的提琴教師證書,此時期所作歌曲有《我要歸故鄉》等
‧1957年:赴歐進修,其後在1987年返港繼續執教,並致力著述作曲
‧1987年7月:遷居台灣高雄
‧2009年6月:皈依圓照寺,法號「融棣」
‧2010年7月4日:在高雄病逝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受「大樂必易」啟發 黃霑作《滄海一聲笑》

「滄海一聲笑,滔滔兩岸潮,浮沉隨浪記今朝。蒼天笑,紛紛世上潮,誰負誰勝出天知曉……」由已故著名音樂人黃霑作曲填詞,許冠傑演唱的電影《笑傲江湖》插曲《滄海一聲笑》,原來也是拜黃友棣《中國音樂思想批判》一書所賜,黃霑因而茅塞頓開,創出這膾炙人口的歌曲。

好音樂應平易近人

話說導演徐克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找黃霑為《笑傲江湖》配樂和寫歌時,當時黃霑很苦惱,究竟該寫一首最難還是最容易的歌,讓觀眾進入意境呢?他開始在書本找靈感,一找之下找到黃友棣的《中國音樂思想批判》。黃友棣提到古書的一句「大樂必易」,令他茅塞頓開,於是用最簡單的五個音階LaSoMiReDo寫成這首《滄海一聲笑》,其歌詞更道盡人生的晢學。
黃友棣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曾撰寫《中國歷代音樂思想的批判》一書,一生奉行如《禮記》所言「大樂必易」的音樂哲學,即好的音樂一定是平易近人,不一定要曲高和寡。
本報記者

晚年皈依佛教的黃友棣,經常與圓照寺法師探討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