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天匯交易點止「不尋常」咁簡單 - 盧峯

蘋論:天匯交易點止「不尋常」咁簡單 - 盧峯

政府以「不尋常」來批評天匯的二十多宗買賣實在太客氣、太輕描淡寫了。從亂訂樓層把四十層高的大廈弄成有八十八樓開始,天匯這幢豪宅就已充滿各種不尋常及奇怪的消息及現象。去年十月正式推出時,其中一個複式單位創出每呎七萬一千多元的天價,成為全球呎價最貴的分層住宅,單單是這個單位成交價已高達四億四千萬元;隔鄰單位售價同樣驚人,高達四億元。
這樣的好消息立時刺激股市,樓市彈升,中半山區以至其他地區豪宅價格更時一浪高於一浪。
過了一段日子,天價賣出的二十多個天匯單位仍未完成交易,並開始有消息指買家可能撻定,交易可能告吹。只是發展商恒基地產沒有進一步交代詳情。在政府及傳媒不斷追問下,恒基不久前終於宣佈二十四個要延遲成交的單位只有四個真正售出,其餘二十個要撻定及取消交易,包括創出每呎七萬多元天價的單位。換言之,當初公佈售出的二十五個天匯單位中,僅有五個是真實成交個案,其餘二十個即八成是「霧水交易」,一見「陽光」便煙消雲散。八成已售出單位要撻定是不是一項香港樓市的新紀錄恐怕要翻查很多年的樓宇交易紀錄才能確定,但這樣的情況卻實在極為罕見,極不尋常,必須要進一步解釋及澄清。
更不尋常及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發展商恒基對撻定買家相當寬大,沒有按慣例向買家追收差價,只是沒收百分之五的定金。誰都知道,買賣樓宇合約往往訂明買家一旦未能完成交易,賣家除了沒收定金外,還可以追討日後樓價下跌所帶來的損失。九十年代末期樓市大逆轉時,選擇撻定的小業主便曾被大型發展商追收差價。今次恒基因天匯買家撻定及取消交易蒙受的損失數以億元計,有關單位回到七萬元一呎天價的機會也相當低。這些因素、損失加起來,恒基的損失可說相當慘重。偏偏公司卻自願吞下苦果,選擇不進一步追究買家,選擇自行承擔損失。對一家錙銖必較的私人企業,對一家該為股東謀取最大利益的上市公司來說,這實在太奇怪、太不可思議了!
根據恒基方面的解釋,不追收差價及其他損失是因為買家都是透過只有一元資本的空殼公司購入單位,例如最大買家秦善文就以六間不同的公司購入單位。即使追收差價,這些公司可以立時清盤,令恒基一無所得。表面上看恒基的解釋好像有點理由,實際上卻令交易更疑點重重。天匯不是一般大型屋苑,天匯是呎價四、五萬的超級豪宅;每個單位成交價動輒過億元,最高價的單位更超過四億元。把這樣高價的單位售予一家只有一元資本的空殼公司,恒基面對的風險是相當大的。正常情況下,恒基理應要求買家作出更實質的財務保證,以免蒙受損失。為甚麼恒基沒有這樣做呢?這是疏忽還是因為跟買家有特殊關係或其他原因呢?

顯而易見,天匯這個天價豪宅的交易資料還有大量疑點未能澄清、還有大量疑問未曾解答。執法部門固然該繼續調查事件中有沒有涉及造市、虛假資料等問題,立法會也應該深入研究事件,要求恒基作更清楚詳盡解釋,以釋除公眾疑慮!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