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透視:新常態令減債變重要 - 李大同

環球透視:新常態令減債變重要 - 李大同

要探討各國為何要滅赤,先要討論為何她們會債台高築。投資者在買股票以前,都會參考一個名為股本回報率(ReturnonEquity),就連股神畢菲特,也視ROE為選股的最重要指標。

靠債挺經濟將難上加難

ROE的計算方法,是以利潤率×資產周轉率×財務槓桿率。財務槓桿比率越高,股本回報率也越高,當然不能簡單地一概而論。這裏想帶出的是,負債一直也被視為高回報的一個要素,更是能力的象徵,但現時無論國家、企業甚至個人,卻變成一種除之而後快的怪物,為何有這種劇變?
放貸及借貸雙方都有一個共同理念:放貸者認為借貸方有能力還債;借貸方通常認為因經濟增長帶動的資產增值,投資所得最終蓋過借貸成本。這在金融海嘯發生以前的確是事實,但正如全球最大債券商PIMCO創辦人格羅斯說,全球經濟在去槓桿化及對金融業加強監管的氣氛下,經濟已進入「新常態」時代,經濟單位數增長將成為常態。
經濟學家羅格夫(KennethRogoff)及其同儕賴恩哈特(CarmenReinhart)指出,當國家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GDP)逾90%時,就再難以靠債務刺激經濟增長,加上加息周期來臨後,要實現投資所得蓋過借貸成本,將變得難上加難,債務水平高企的發達國家紛進行滅赤,是正常且明智的做法。
正因如此,投資者已將目標由發達國家轉至發展中國家。

救市藥力退需求如死水

高盛資產管理部新興市場債務主管SamFinkelstein說︰「發達國家債務佔GDP比率,是發展中國家的兩倍。發展中國家債息高,現時而言,宏觀經濟風險較發達國家為低。」不過,多數新興市場的經濟體系都是外向型,極受外圍環境因素影響。格羅斯指出,新興國家根本無法令全球增長回復以往的光輝,因為這些國家的金融體系尚未成熟,大部份主要靠出口帶動本土經濟,出口卻是由全球總需求主導;內需仍未發展成為經濟增長的中流砥柱。
經過金融海嘯的打擊後,各國大灑金錢刺激需求挽救經濟,現時大部份刺激計劃的藥力已逐漸消退,加上削赤運動的興起,總需求更像一潭死水。

新常態=削赤+停使未來錢

正如格羅斯所言,既然怎樣也無法令全球走回以往經濟高速增長的道路,各國應該學習認真地接受新常態,削減財赤和停止先使未來錢。
(滅赤系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