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次世界盃很多教練所訂的踢法概念頗值得研究。近年歐洲頂級球會喜歡使用高效率中場,並利用前線個人能力較強的攻擊球員爭勝;惟賽程頻密且沒休息,故需不停替換球員,但國家隊比賽並不頻密,故陣容相對變動較少,因球員間需要培養默契,而足球實際上是隊際運動。
德國具互動性、隊形結構分工都很強,雖沒有超級球星壓陣,但8強戰論表現及運作是遠勝個人化踢法的阿根廷;這對踢法極個人化的球星來說,今次世盃絕對是再一次當頭棒喝。看足球原是樂事,希望球迷不要動不動便將勝負便定性為「打假波」,除非真的非常明顯或有證據,如經常抱住這個心態只會令你失去看足球的快樂。
馬勒當拿執教阿根廷時,我以為背後有大師級教練貝拉度作顧問,但後來傳來老馬與貝拉度不和便開始為阿根廷擔心,而老馬在今次賽事也同時浪費阿古路及迪亞高米列圖的光陰,而德國則淘汰兩部擁有超勁名氣,但缺調校與磨合的超級跑車。
迪帥犧牲悅目踢法
西班牙勝巴拉圭在連番12碼事件後,見迪保斯基把中前場變回巴塞血脈,滲透力立即改善,看來這位殿堂級人馬一直只是為大賽的穩步前進而犧牲悅目踢法。面對德國可能他會繼續以穩字當頭。除湯馬士梅拿停賽,德國應也不會輕易變陣,論個人能力及應變彈性,西班牙較佳,這會是非常接近的比賽,決賽由兩支未曾奪冠球隊爭冠又如何呢?拭目以待。
何輝
廣東省電視台足球評述員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