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黨應主動釋除公眾疑慮 - 林子健

民主黨應主動釋除公眾疑慮 - 林子健

筆者反對民主黨「區議會改良方案」的理由有大概四點:一、從歷史來看,中共是一個言而無信的政權,輕言信之則自取滅亡。二、改良方案本身漏洞太多,而現時制度乃遷就建制而設,故本地立法可把改良方案隨意扭曲,使功能組別合理化,把普選定義含糊化,偏離真普選的目標。三、改良方案沒有足夠的時間諮詢,過程十分兒戲粗疏。四、民主黨的溝通妥協只不過是政黨自身的權力運作,完全忽視被壓迫者的聲音,強化了制度性的暴力,使不公平的政治特權延伸,削弱公民社會的力量和團結。

路線之爭並非「出賣」

雖然,筆者反對民主黨「區議會改良方案」及其溝通妥協的做法,然而,筆者未敢斷言民主黨就是「出賣民主和香港」。當回看台灣民進黨的歷史,新潮流系主張「群眾路線」結合社會運動,並以此抵制有公職身份的政治人物和批判美麗島系等溫和立場的人士時,不難發現很多問題只是路線之爭,卻非甚麼「出賣」。可是,民主黨必須知道自己接受方案,便是一種政治路線改變的宣告,令支持者認為民主黨有「出賣民主和香港」之嫌。尤其,相比過去的價值堅持和現在的「務實政治」,今天的民主黨予人一種向現實低頭,接受和強化現存制度的合理性,間接告訴大家沒有非堅持不可的原則,只有面對現實的妥協才是出路。這種轉變縱然不是出賣,對部份長期支持民主黨的市民來說也是一種背叛。所以,民主黨投下贊成票支持政府的政改方案必然引起民主派中堅分子的不滿,認為「轉軚」和準備做「建制派」。
北宋政治學家、文學家王安石在一首詩中以「一言為重百金輕」來稱讚商鞅「徙木立信」比喻言出必行的重要。在過去二十年的民主黨(包括港同盟年代)一直履行承諾,言出必行,縱是不能在每件事都成功兌現承諾,但市民依然看到民主黨的堅持,所以,在市民心中建立起堅定可信、公義、良心的形象。

正視支持者政治感情

正因如此,在不知不覺中,市民對民主黨產生出一種既遠且近的互信感情。因此,當民主黨一下子高速轉變支持政府,實在難免予人一種放棄原則,靠攏中央的看法;而這種轉變,便使支持者感到被民主黨背叛。如果民主黨不正視支持者的政治感情,只把它視為其他泛民內的激進分子,又或以簡單的民調數字來回答支持者和各種批判時,民主黨就只好向長期支持者告別。
筆者乃民主黨創黨黨員,眼見我黨在今年七一遊行時被群眾圍剿咒罵,筆者心情之沉痛是不足為外人道也,但對黨友的克制是應予肯定的。正所謂「解鈴還需繫鈴人」,如今民主黨若要團結泛民和支持者,不能只靠口號式的呼籲,而是要謙卑和主動地回答核心問題。既然民主黨的高層能以「徙木立信」來說服中央,那為何不抱同一態度,讓泛民朋友真正的釋除疑慮,使大家能對民主黨重拾信心。

林子健
民主黨中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