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第一波:一個金錢騙局 - 李兆波

理財第一波:一個金錢騙局 - 李兆波

警方日前拘捕了一個跨國詐騙集團,據報被騙的總金額達2100萬元,約160人受騙,當中原因是貪心及無知。
曾有會計師朋友也誤中圈套,不少人問為甚麼?當人走投無路,又以為自己真的很幸運,便會相信來自短訊或電郵的中獎通知。如案件所述,朋友要領獎會被要求繳交行政費或接駁費,每次數千至數萬元,過程中有真人可對話,減少別人懷疑。當然朋友交了多次行政費也領不到獎,他當時已債台高築,有獎可以領取便如荒漠甘霖一樣。當付了數次款後仍領不到獎,要向其他人借貸,問題便越弄越大。
朋友有問我借貸,我問他問題,其一是借貸用途,其二是有關中獎短訊內容。看了一些,情況如數年前帶領別人去假網站的釣魚電郵一樣,騙徒差不多不花成本發出短訊或電郵,願者上釣,而事實上此方法長用長有。

電郵短訊 多無電話地址

這些釣魚電郵及短訊有一些共通點,通常沒有電話,如果有電話,地址也欠奉。當收到推廣或是中獎的電郵、電話或是短訊時,要弄清楚對方的身份才對答。有次銀行來電,我在對方說明完畢後問對方名字、職銜及電話,在核實對方真有其人後才繼續對話,大家可以利用銀行的總機找該職員或去分行處理。
該等電郵或短訊常以英文表達,文中通常有文法或串字的錯誤。朋友的短訊及從前收到的釣魚電郵也是這樣,其中一間是來自大型的跨國銀行,其職員的英文水準一定不會如此低落。你不會無故中獎,當市場上出現不合理的利益時,大家要三思。若真有其獎,那派獎的又如何融資呢?

李兆波
mailto:[email protected]

中大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會計與財務高級導師 李兆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