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位阿奎諾(阿奎諾三世)成為菲律賓總統!
他的父親是反馬可斯獨裁管治健將,剛乘飛機回國挑戰馬可斯就被警察強行帶走,在眾目睽睽下被人在停機坪殺死。令菲律賓以至全世界人都看到這位老阿奎諾無助地倒在血泊中的景象。
他的母親是以黃色為標記,發動人民力量革命推翻馬可斯專政的已故總統科拉桑.阿奎諾,官式的叫法是阿奎諾夫人,菲律賓民眾則喜歡稱她「Cory」。
這樣的背景、這樣一份「履歷表」放在成熟的民主國家也許不算甚麼。喬治布殊,當年就不大願意人家常拿他的老爸老布殊做文章。但在重視家勢,在世家大族仍然當道的菲律賓,阿奎諾這個名字可說是拿選票的保證,可說是民主的化身。而阿奎諾三世這位政治經歷不算多的人就輕易以壓倒性的多數票擊敗其他候選人,成為第十五位菲律賓總統。
背上阿奎諾的名字,不少人都期望他有作為,期望他能把菲律賓這個亞洲民主先行者搞好,讓菲律賓擺脫不斷沉淪的局面。
五、六十年代時,菲律賓是東南亞各國中經濟發展最有瞄頭的一個,既有不少美國投資及援助,跨國企業投資的果園、種植場甚多,令出口、就業都相當穩定,比有戰亂、內鬥或政黨威脅的東南亞國家優勝。即使到六十年代後期馬可斯開始獨裁統治後,菲律賓的整體發展水平仍稍優於新加坡以外的東盟國家,國內大學生的數目及教育的普及更見突出。
但在馬可斯獨裁貪腐統治二十多年後,政治倒退到幾個世家大族寡頭分割的局面,經濟同樣成了一個大家族分贓體制;馬可斯家族自然佔最大份,其他大地主、莊園主人則跟跨國企業組成利益共同體,把出口收益瓜分了,農民、傭工、小農要不是成為地主的工人,爭取微薄的薪金,就被趕到偏遠、貧瘠的地方,永世無法翻身。國家收入或累積則成了馬可斯夫人艾美黛的三千雙鞋子,就是溜進了馬可斯、其他大家族或軍隊領袖,在瑞士銀行的戶口,不會花在改善國民生活上,不會放在基建投資上,更不會放在發展經濟或搞甚麼新工業、產業上。
就是這樣,菲律賓逐步從東南亞經濟發展排行榜下滑,泰國、馬來西亞、印尼、飽受戰火摧殘的越南都已超越菲律賓,只有緬甸、柬埔寨還比菲律賓差一點。
更不幸的是,即使推翻馬可斯以後,菲律賓經濟仍然沒有起色,從阿奎諾夫人到拉莫斯到阿羅約夫人都未能扭轉經濟跌勢,菲律賓最主要的出口及海外收入來源依然是傭工,國內的貪腐體制、大家族壟斷體系依然掠奪大部份經濟成果。
阿奎諾家族是這些大家族的一員,是有份分贓的特權分子。阿奎諾三世當了總統,他是否有決心、有能力向特權家族開刀是個很大的疑問。假如他無法整頓分贓體制,動不了特權家族,他很有可能成為一個寄望大、失望更大的總統。
盧峯
逢周三、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