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首個酷熱警告天氣之下,參與7.1遊行的市民比去年減少。民間人權陣線認為,上街的市民少了,相信同政改方案通過令市民灰心失望有關;而泛民在7.1遊行中第一次出現爭執、民主黨遊行時受到一些市民阻撓,也引起德國之聲等西方傳媒的關注。這兩種情況顯然都不利於香港爭取真普選!如果爭取普選的聲音減弱,如果爭取普選的力量不停止內耗,在港府和北京的經濟牌及統戰牌夾擊下,香港邁向真普選的道路將更加坎坷。
民主黨和普選聯的區議會改良方案,令香港政改邁出了一步,也令民主黨對透過與中央談判的途徑去爭取民主的信心大增。但是,中共不只統戰伎倆嫻熟,慣於分化對手,拉一派、打一派,更是談判高手,無論是建政前與國民政府的談判,還是近期與台灣執政國民黨的談判,甚至是同日本、美國的建交談判,都將「有理、有利、有節」的策略發揮得淋漓盡致。
談判,離不開目標、原則、底線、實力、籌碼、策略等因素。民主黨也好,泛民也好,要與港府、北京談判,就不能不仔仔細細、認認真真地逐一推演這些談判要素。說到底,在盡快落實2017特首普選及2020立法會普選的路線圖這個目標之下,泛民在談判中要應對北京「有理、有利、有節」的策略,還有多少讓步空間?還有甚麼籌碼可用?
廢除功能組別、特首參選門檻不再提高,應該是真普選的基本原則,也是今後談判不能再退讓的底線。但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喬曉陽早前在北京已表態,不會取消立法會功能組別,特首選舉也須經「民主程序」篩選。港人要求真普選與北京繼續實施鳥籠民主的矛盾,仍看不到有可以調和的方案。
近日飽受指摘的民主黨,雖然也有重申廢除功能組別的時候,但也有民主黨議員不時指區議會方案為變相直選,令外界加重對其支持永久功能組別的疑慮。問題是,如果不接受功能組別的變相直選,泛民應該提出新的選舉模式,以交換北京不再保留功能組別。台灣立法院的單一選區兩票制(一票投本區議員,一票不分區投政黨),對香港的直選有甚麼啟示?政黨票或者團體票,能否取代功能組別選舉?
而從北京到港府,再到建制派,近日頻頻發出一種怪論,指政改方案通過後,香港應關注經濟和民生問題,似乎2012方案不只是政改里程碑,而且是政改終極目標,似乎關注政改就不會關注經濟和民生問題,似乎要關注經濟和民生就不應關注政改。其目的,無非是要轉移視線,淡化市民關注普選的熱情,削弱爭取普選的輿論及力量,削減泛民的談判籌碼。
泛民在政制談判中幾乎已沒有可以再退讓的空間。如今,無論是支持溫和民主派的市民,還是支持激進民主派的市民,無論是曾為香港民主作出貢獻的元老,還是正爭取真普選的80後青年,都有責任為談判增添籌碼,策略上激進、溫和並用並無不可,但切莫演變成長期內耗,將智慧用於口舌之爭也是能免則免,人身攻擊更只會仇快親痛。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