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病系列(五之四)
【本報訊】關節疼痛變形,喪失工作及活動能力,是不少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夢魘。青山醫院一項研究發現,類風濕關節炎病人患上抑鬱、焦慮等精神疾病的風險,較正常人高出兩至三倍。可是大部份病人對情緒問題視若無睹,求醫率偏低。
記者:王智君
青山醫院精神科專科醫生樂蓉晶接受訪問時表示,研究於07年7月至08年6月進行,屬本港首個類風濕關節炎與精神疾病關係的研究。她在博愛醫院風濕病及評估中心隨機抽樣,為200名類風濕關節炎病人進行詳細精神評估,發現47人患有精神疾病,當中以抑鬱及焦慮症為主,1人更確診精神分裂症。不過,病人普遍忽略個人情緒問題,只有5名病人有接受精神科治療,求醫率僅約一成。
她指出,一般而言,類風濕關節炎病人患上抑鬱、焦慮等精神疾病的風險達44.5%,較正常人高出兩至三倍,部份病人更同時患有兩至三種精神科疾病,可見類風濕關節炎的可怕之處,不僅是令關節變形,更甚是其對患者的精神折磨。
憂慮影響工作社交
類風濕關節炎發病率為0.35%,是紅斑狼瘡症、系統性血管炎等免疫系統風濕病之首,患者以女性為主,多於35至50歲發病。
屯門醫院風濕科主任莫志超指,關節疼痛是病人患上抑鬱、焦慮的根源,「一痛就瞓得唔好,又好擔心(關節)變晒形,個病永世甩唔到。」病情一旦影響工作能力、社交及婚姻,對病人來說更是多重打擊。
他補充,若患者在病發初期確診,接受適當治療後炎症有機會「斷尾」;更有部份患者的病情多年來只屬輕微,並無惡化迹象,勸慰病人不要過份擔憂,「有嘢最緊要同人傾」。為及早找出患抑鬱或焦慮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給予適當情緒支援,稍後於博愛醫院向病人派發精神評估問卷。
培訓病友成為義工
香港風濕病基金會更計劃在10月設立電話支援熱線,為有需要的病人或市民提供查詢及電話輔導,又培訓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及紅斑狼瘡等病友成為義工,解答病人的來電,以過來人的經歷與求助者分享。
新藥費用每月逾萬元
【本報訊】有醫學研究發現,新一代生物製劑「第六型介白質受體」抑制劑,緩解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的功效,較目前普遍使用的「甲氨喋呤」高出近兩倍。但有風濕病科專科醫生指出,抑制劑價錢較傳統抗風濕藥物昂貴,也少不免有副作用。
傳統只需數百元
衞生署於今年2月批准「第六型介白質受體」抑制劑,以治療對傳統抗風濕藥物反應較差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個案。臨床研究「OPTION」證實,有59%使用抑制劑的病人,達到美國風濕病學會反應標準20的指標,反映病情有明顯改善,遠比安慰劑組的26%為高。另一研究「AMBITION」發現,33%使用抑制劑患者症狀獲緩解,較「甲氨喋呤」組的12%高近兩倍。
風濕病科專科醫生陳德顯稱,抑制劑能短時間內緩解患者的症狀,長遠可減少關節變形及殘障。但藥費每月逾萬元,傳統藥物只需數百元;患者的感染疾病風險也較使用安慰劑組別為多,定期監察使用者健康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