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運動下階段的挑戰 - 陳清僑

新民主運動下階段的挑戰 - 陳清僑

政制「改良」方案通過了,特首當然說是「起錨」成功,「全香港人的勝利」。我不敢認同,並對今後香港民主政治、民主社會的發展,感到萬分憂慮。
民主黨的朋友常說,很多市民對政治(包括爭吵)感到無力和厭煩。故在此一階段要穩固現有並不完全的「成果」,從而爭取「中間人士」的支持,繼續「一步一腳印」地走下去。但我們要問,從本地實況、特別是民主社會發展的角度看,這是支持甚麼?在香港民主的長路上,這又會有何效果?

削弱市民爭民主意志

當然大家的政治判斷不同。我十分認同為此退黨的鄭家富議員的看法,相信支持及通過方案,將會大大削弱香港市民爭取民主的意志。這絕對是一種正在發生的趨勢,普通市民將難免因這次的「政制向前走」而淡化對民主的關心和爭取。從整體公民社會的健康成長來看,它很可能是雪上加霜,增加重重障礙。
不管大家的政治判斷及策略有多分歧,有目共睹的是,在中央及特區建制持續不斷地策動及搬演本港「改良民主」潮流的大形勢下,不但一國兩制買少見少,真正的普選也漸行漸遠。試想,若然香港市民往後只能在溫水煮蛙式的「和諧」霸權制度中成長,大家將更難認清在香港爭取民主的深刻意義、箇中困難及真正效果。或許市民的厭煩跟大家對謾罵文化的反感有關,但無力感的真正源頭,恐怕是目前龐大的建制──即中央及特區當權集團所全盤掌控、所藉以鞏固現有霸權的整個資源及權力分配體制,以及此一強橫、非理性制度(如功能組別)所建構及催生的「主流民意」。
由是觀之,倘市民(中間人士、普羅市民、九十後下一代)的自主公民意識和力量因種種因素而無法持續提升、擴散及發展,香港此後的下一個五年、十年、二十年,民間的開明民主生力軍將更難接力及凝聚。果如是,「改良民主」帶來的結果會是甚麼呢?所謂「一人兩票」所「依賴」的超級區議會功能議席「路徑」,將引領社會(不只是政制)朝向一個甚麼方向「起錨」呢?請大家判斷。

須不斷覺醒才是關鍵

客觀上,爭取民主所需的「動力和生氣」,依靠的不可能只有政黨或政界人士,而更需要去珍惜、鼓勵及孕育如吳美蘭老師、翁志明老師及他們的同事和學生的參與。我憂慮,在當前大和諧起錨趨勢「浩浩蕩蕩」的情勢下,香港人(這一代、下一代)參與民主的努力在中、長期將會產生甚麼變化?從這個角度看,我們真的不能太過依賴在一個不公不義建制中去尋求高深奧秘的路徑。路,是要由普通人走出來的,綿密切身的踐行,反而才能見到果效,讓人人走出明天。香港人當會有智慧,洞悉魯迅先生這簡單而有力的道理:人民的不斷覺醒、參與和堅持,民間社會的持續演進及多元成長,才是民主長路上關鍵中的關鍵。
政治是眾人之事,參與政治當然不是爭吵或口水戰,但亦絕非「主流」論述常掛在口邊所謂的「激進」、「溫和」之簡單二分所能說明。在當前「大和解」、「快起錨」的亂局中,新民主運動下一階段的挑戰,的確在於香港的市民如何能夠擦亮眼睛,繼續積極地參與這場至為艱巨的民主角力馬拉松賽。願共勉之。

陳清僑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