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醞釀多年的營養標籤制度今日生效,大部份預先包裝食品都須列明「1+7」營養資料,但其準確性令人質疑。有調查發現近半企業並未將食品送到實驗室化驗,而只是靠食品供應商「過料」拼湊出數據,標籤資料未必準確。
記者:林浚川 陳凱迎
由業界組成的香港食品委員會訪問進口商和零售商等80間企業,發現只有33%公司將產品送到實驗室化驗,以得出「1+7」營養資料,即能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總脂肪、飽和脂肪、反式脂肪、糖和鈉共8項數值。另17%企業則利用網上資料自行「左計右計」,47%企業更離譜,只是向供應商查詢食品資料「交差」。
初期容忍25%誤差
食品委員會主席黃家和表示,當局表明法例實施初期,可以容忍營養標籤數據有25%誤差,相信大部份食品都可以過關。「但我哋都擔心會有違法行為,隨便寫啲數據上去」,立法會議員李華明認為企業敷衍應對,會因小失大,「如果俾當局捉到告上法庭,律師費同罰款仲貴過化驗費」。不過有食品公司就批評法例標準模糊,令企業清楚填寫標籤的難度大增。「標籤嘅規格係點都唔清晰,使咗好多寃枉錢」!有機地健康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黃小姐表示,公司進口的40%貨品主要是榖麥早餐及麥皮等,為達法例要求曾在一種麥皮產品包裝寫上「goodsourceoffibre(纖維良好來源)」,但被食環署指屬於功能聲稱,不能使用。公司其後將句子修改為「sourceoffibre(纖維來源)」,食環署仍不收貨,最後要刪去有關字句才能過關,「之前印嘅幾萬個膠袋全部無用,嘥錢又唔環保」。
籲受影響企業求助
事實上,記者昨在超市發現多款食品標籤格式各異,有穀類早餐食品為迎合新法例要求,將包裝上「零反式脂肪」的營養聲稱塗去,以繼續在市場出售。另有產品則在包裝上註明因為銷量不足3萬件,已獲豁免營養標籤。
食品委員會指市面上7.3萬件食品中,多達7,000件食品因無申請或不獲豁免,從此消失,當中近20%是健康食品,其餘是民族食品和傳統老字號食品。「佢哋可能冇意識要做標籤或者對新法例感到困擾」,黃家和呼籲受影響企業主動尋求協助,以免一些具有特色和地道食品因此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