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Cult:董啟章 聽到卡夫卡呼召

紅Cult:董啟章 聽到卡夫卡呼召

肥皂劇主角瞬間忠奸變臉,現實社會如戲,同樣荒謬,只是戲台由人搭,台下人寧願等爛結局,亦不如鬧電視劇般義憤填膺。八十年前,卡夫卡已道出藝術/社會與觀眾/人民之間不應存鴻溝要互相認識;八十年後,香港文學家董啟章也在舞台上告訴我們不能獨善其身。當然你話自己是廢柴球證,波入白界當無事亦難阻你!

記者:梁佩芬
攝影:伍慶泉
場地:油麻地Kubrick

Portfolio

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碩士,曾獲2008年度最佳藝術家獎(文學藝術)。著有小說《安卓珍尼》、《地圖集》、《衣魚簡史》、《體育時期》等,2005年憑《天工開物.栩栩如真》獲多個文學界獎項,2008年以《時間繁史.啞瓷之光》獲第二屆「紅樓夢獎」評審團獎。

文學參與社運

魯迅棄醫從文,以文字入思想,試圖改變中國人的劣根性,只是到了今天,仍有幾億人文盲。而識字的香港人,卻不願閱讀。董啟章,梁文道稱他是不顧市場的文學家,擅長令人吃不消的長篇小說創作,曾獲「紅樓夢獎」評審團獎的《天工開物.栩栩如真》長達30萬字,扮忙的香港人,哪會花時間慢慢看呢?只是,不開書,不知其筆下的V城,恍如張愛玲的傾城、西西的我城和黃碧雲的失城,透過一部收音機,道出香港三代人生活,竟是家族變遷史也是香港百年發展史。文學,不是硬邦邦被人說是悶蛋兒的玩意,董啟章希望透過作品與讀者溝通:「香港看書的人很少,文學性作品更少,有一二千人也足矣,願他們看罷書,明白故事與自身的關係,從書的虛構世界返回現實,對社會有多一點認識或作為。」文學入世,題材可更廣泛。
「過去十年,香港文學思潮本土化,像《字花》竟是一本文學雜誌,也間接推動不少社會運動,他們的詩、小說、散文甚至評論都與社會議題和實際情況接軌,個人也會投入社會運動。」舉個例,2007年保衞皇后碼頭其中一位絕食者,正是《字花》編輯鄧小樺,在露宿街頭的日子裏,仍堅持寫作,帶着董啟章的書瞓街。「文學有社會元素外,文學家也可以入世,與讀者拉近距離。」與魯迅、老舍和蕭紅等人不同,董啟章不僅在文章中以旁觀者身份看世界,現實中也走進社會運動,年頭在反高鐵包圍立法會中倡導公平公正公義,同時倡議西九龍應設文學館,推廣以文學角度記載香港:「文學不是作者一個人的事,亦見證了那時代人的回憶,是所有人的事。」

■演出前,劇團前往多個地方作公開解讀故事。

1.卡夫卡的小說中,常有父親角色,今次董啟章將父角變成一個前任飢餓藝術者、女主角K的父親和卡夫卡,合三為一。

2.斷食少女K(前中)的行為被不同人看成不同事件,也成為龍友的攝影目標。

3.在舞台上,我們看到熟悉的抗爭活動。

4.苦行一詞,可說是二十一世紀香港社運的潮語。

改編卡夫卡

既然,董啟章的作品如實地說社會,就不只是一部小說般簡單地坐在梳化上看看看,也可變成不同狀態公諸於世。曾經有攝影學會,將他的小說《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和《V城繁勝錄》,以照片方法結合成一個回歸十年前後的考古故事,同時亦曾改編成舞台劇。「與小說一樣,舞台亦是啟動個人思考的地方,簡單而言,是更有效的地方,因影像較易消化,將抽象的內容影像化。」從前,舞台是讓觀眾表達意見的渠道,是一個公共空間,內地學者汪暉指出公共性應該成為一種爭取平等權利的戰鬥的呼喚,劇評人鄧正健在《劇場是怎樣令人自閉的?》一文更記述十九世紀的巴黎觀眾是一邊看劇一邊鬧一邊拍掌一邊參與其中。但是漸漸地,台下觀眾乖乖地坐着直到劇終才機械式拍掌,離開舞台後,觀眾對世界事也變得沉默了,舞台上的人與群眾的距離也拉遠了。「表演者與觀眾的交流,不是台上說一句,台下就回應一句,這只是表面化的互動,暗地裏亦是被動的角色。真正的交流,是觀眾感同身受,甚至每人可表述成不同的故事。」董啟章再一次表達了藝術家應與群眾減少距離,才可以身體語言感動別人,亦正是卡夫卡作品《飢餓藝術家》的主旨。「可能,卡夫卡以表演飢餓藝術來表達一些東西,我不知道。但表面上,就是說做藝術的人有情有血有淚,不是裝置藝術,台上人做的事,台下人亦會做。」可是,卡夫卡筆下那位不吃東西四十天來表演飢餓的骨瘦如柴藝術家,難道要人效法嗎?「雖然是小說,仍不能肯定當年沒人做如此的藝術表演。」今天,董啟章親身示範,改編《飢餓藝術家》成為舞台劇《斷食少女.K》,暢言要演員嘗斷食的滋味:「不用緊張,一天而已,不會死人!」

■《天工開物.栩栩如真》獲得第一屆「紅樓夢獎」評審團獎。

■舞台劇導演李俊亮亦是森美小儀劇場《加樽抽》的導演。

文學人×社運

a.董啟章也有出席包圍立法會,抗議興建高鐵。

b.保衞天星皇后碼頭事件,是香港本土運動的起端,同時亦帶領不少年輕作家走入社會運動。

c.2007年《天工開物.栩栩如真》曾改編成舞台劇。

d.《字花》是董啟章眼中走入社會的文學雜誌,中間是鄧小樺。

e.舞台劇演員以年輕人為主,演出經驗亦不多。

從飢餓認識自我

「寫《體育時期》(未完成)小說時,當中一個情節是改編卡夫卡小說的舞台劇,不經意被『前進進』藝術總監陳炳釗發現,覺得可搬上舞台,才會出現《斷食少女.K》。」舞台劇成為今年「國際綜藝合家歡」的表演節目,對象是中學至大學生,故事生活化,以少女K一天在地鐵站內聽到卡夫卡的呼召,突然坐在月台上,不回家不吃東西,由初初沒有目標的行為,因被不同人發現而成為「合作夥伴」:例如記者圖文並茂說成是年輕人對抗社會事件,被纖體公司爭做代言人,環保團體看成籌款活動,社會運動人士則說她以斷食行為提出「打倒領導人嘟嘟」,情景交錯近半年不停在港九上演的苦行事件、推鐵馬活動等事件,呈現出藝術與生活之間的普遍性,就算你沒參與其中,都必定看過聽過。「最簡單是,我希望年輕人可以關心身邊事,不一定要投身社會運動,認識『我』是甚麼呢?如何與別人建立關係呢?不要重蹈卡夫卡筆下飢餓藝術家的事件,因與群眾脫離,從而被群眾遺棄,最後餓死了,也沒有人知道!人是不可孤立而生,要參與世界,無論是寫作人、表演者甚至觀眾,都是一起構造世界。」飯來張口,何其容易?只是若飯菜不合心水,只能果腹卻不知味道為何物,何不主動爭取改善伙食呢?其實,動手做一頓飯,真的,是很容易,想改善周邊環境,自己也有責任。

■「前進進」有不少實驗式舞台劇,如《賣飛佛時代》,往往食正社會議題。

《斷食少女.K》

票價:$120及$180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查詢:25031630
日期:7月30-31日7:30pm及8月1日(3: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