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風景線:死刑爭議在台灣 - 卜大中

台灣風景線:死刑爭議在台灣 - 卜大中

台灣是還有執行死刑的國度,過去六年內共有四十四個死刑犯,但都沒有執行;馬英九二○○八年執政後,法務部長王清峰女士反對死刑,因此也沒執行。此事不公開說倒也罷了,沒人注意到。可是王部長不小心突然說她反對死刑,立刻引發軒然大波,主張死刑的聲音遠大於反對死刑的,王部長只好黯然下台。新上任的部長曾勇夫,果然勇夫,一上台就下令執行四名死刑。於是國際壓力撲面而來,歐盟公開譴責台灣,並威脅會取消對台灣的一些支持,像是免簽證等。
台灣一有人主張廢除死刑,支持死刑的人就以女兒慘遭勒索殺害的藝人白冰冰為首,對反死者嚴厲攻擊。據民調顯示,台灣有百分之九十的民眾支持死刑。這股力量是任何政客都不敢得罪的;馬英九只好說廢死是世界趨勢,但沒修法前,還是要依法執行。於是死刑犯是否願意捐器官就成了當前的議題。

半數死囚同意捐器官

據法務部的調查,現有的四十名死囚中有二十名已同意在行刑後將器官捐贈。這些「罪大惡極」的死囚慨然器捐說明了甚麼?說明了國際廢除死刑者的看法:再惡性重大的人都有良善的一面。死刑是他們的罪與罰,而器捐就是他們的救贖。最早發現人性善良面威力巨大的是宗教家,這是他們不放棄任何一個人的主因。佛教認為眾生皆有佛性,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基督宗教(含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認為只要最後信仰主耶穌,痛切悔罪,罪即獲得救贖,立即可上天堂。耶穌死前原諒了悔罪信主的大盜巴巴拉並讓他上天堂,就清楚揭示了宗教對人性善良面的信任。西方廢死刑的意識基礎即在這個信仰上;也是不放棄任何人的原因。
佛教認為人的佛性很強大,但很容易遭到慾望、煩惱等貪瞋癡妄的蒙蔽而陷於苦海之中;所以尋求上師指導修行,引出佛性,離苦得樂是每個人必修的功課。真正的佛教徒和基督徒不怕也不恨罪惡之人,他們只看到壞人的光明面,要幫壞人發揚善良面來拯救他們。這種對人性的信任相當偉大,也確實拯救了很多靈魂,因此信任是道德的基礎。
死囚願意器捐固然是自我救贖,但在生物倫理上還是需要更嚴謹的辯證。解剖學發現生命局部死亡的問題,亦即在死亡本身之後,還要拖延很久才會結束的零星而漸進的死亡。這個發現扭轉了器捐的意義。器捐死囚的行刑方式是麻醉後槍擊頭部,在「熱屍」狀態立即用刀挖出還活着的器官,符合生物倫理嗎?希望醫學專家能為我們解惑。

制度須誘導互助互利

我們社會有儒家性善說的傳統,與宗教家所見略同。但演化心理學家認為,人們在演化中發現互助互愛,維持秩序是對每個人都能生存的最佳選擇,他們無意碰觸性善性惡的辯論,而相信慈善比為惡更能滿足人類生存的法則。聖奧古斯丁認為社會秩序的根源是基督的教誨;霍布斯認為是國家主權;盧梭認為是孤獨;列寧和所有共產黨人者則認為是黨。他們全錯了,而是根源於人類的腦中;由人腦創造出和諧社會的制度,同時也是合乎道德的。這制度必須能誘導出互助互利的本能。相不相信人性或演化觀點,是應否廢除死刑辯論的起點。
文:卜大中
台灣《蘋果日報》總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