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論中國:ECFA與CEPA的政治差異 - 李平

盡論中國:ECFA與CEPA的政治差異 - 李平

兩岸ECFA常被視為中港CEPA的翻版,但負責談判、簽署的台灣海基會等官員,隨時要面對綠營的質詢,豈能不小心翼翼,因此,談判的藍本是中國與東盟的《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從名稱、生效日期、簽署人規格等,處處顯示與CEPA的政治差異,綠營如今能再大做文章的,恐怕只有「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

「安排」顯示兩地不對等

CEPA的中文全稱是《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用「安排」一詞,而不用帶有條約色彩的協議、協定,可以說顯示兩地關係密切,也可以說顯示兩地地位的不對等。香港人接受一國兩制,對文件的名稱不覺得刺眼,但台灣人顯然無法接受,連同最初的CECA(兩岸緊密經濟合作協議)也被束之高閣。

ECFA須經立法院表決

CEPA的生效日期是「簽署之日」,即兩地官員一簽署就生效,毋須經過立法機構核准。但台灣總統、立法委員都經普選產生,行政機構須受立法機構監察,攸關台灣前途的ECFA須經立法院表決,因此,協議生效方式仍有待雙方「各自完成相關程序」。
CEPA是「安排」,並不是地位獨立、對等的兩個經濟體的協議,因此,在協議上簽署的,大陸一方只是商務部副部長,香港一方則是財政司司長。ECFA的簽署人則是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及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兩個級別對等的官方代表。
為解釋、執行、增補及修正CEPA,中港成立「聯合指導委員會」,由雙方指定代表或高層官員組成。ECFA則成立「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由雙方指定的代表組成,這個委員會令海外輿論及綠營浮想聯翩,由其組成必然包括兩岸高層官員,被聯想為兩岸政治談判的雛形,或被指為國共兩黨繼續進行密室交易的平台。從CEPA的運作來看,兩者都不無可能,但海基會簽署的協議終究要經立法院審議,也就不足為慮。

李平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