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陣子德國在國際舞台當時得令,氣勢一時無兩。在南非舉行的世界盃十六強,德國得球證之助,大破宿敵英格蘭四比一,把朗尼等踢回倫敦老家,還成為歐洲球隊捧盃的最大希望。
在加拿大多倫多的G20峯會,德國不但成功促使歐盟各國加快滅赤,緊縮開支,更把有關政策方向加進峯會宣言內,扭轉過去幾次峯會只強調刺激經濟的論調。可以說,德國才是峯會的大贏家,比美國、中國等得到更豐碩的成果。換言之,從球場到會議場,德國都表現得攻守有度,進退有據,一派大國風範。
德國的循規蹈矩,攻守有序絕不是與生俱來的,特別是財政金融上力求按本子辦事更是從血與淚的教訓而來的,不可能輕易改變,更不會為了其他歐盟成員國或美國而改變。
已故德國政論家哈夫納(SebastianHaffner)寫的《從俾斯麥到希特勒》(VonBismarckzuHitler)勾勒了這個血與淚的故事。一九一八年德國戰敗,德皇威廉二世出走及遜位,倉卒間各派妥協下成立威瑪共和政府,被迫接受凡爾賽和約,承擔天文數字的賠款及各項不利的條件。為了擺脫賠款的負擔,德國威瑪政府從一九一九年開始刻意加印鈔票,推動通脹,令德國馬克的滙價不斷貶值,從一九一九年的一美元兌十馬克到一九二二年變成一美元兌二萬馬克。
不過,這樣的超級通脹只是一場金融災難的序幕。一九二三年初,美元滙價突破二萬馬克的關口;到八月份,一美元可兌換超過一百萬馬克;三個月後,滙率突破千億大關。到一九二三年底,一美元可兌換到不可思議的四點二兆馬克(1:4,200,000,000,000)。這種空前的貨幣貶值令德國金融體系崩潰,令德國實際上沒有了貨幣,令絕大部份德國中產階級的儲蓄在一年內灰飛煙滅,變成活脫脫的無產階級。
更重要的是這種刻意操弄貨幣達成短期政治目標的做法大大削弱了德國人民對政府的信心,對政治經濟秩序的信心,對新生共和政府的信心。他們開始期盼有強人出現,拯救德國於水深火熱中。
不幸的是一九二三年的超級通脹只是德國政府製造的第一場經濟災難。一九三○年,由美國華爾街崩盤引發的經濟大衰退橫掃全球包括德國。但德國政府想到的不是如何振興經濟,紓緩危機,她想到的是藉機會進一步擺脫賠款。於是,德國政府刻意進一步緊縮經濟,讓經濟情況進一步惡化,令德國顯得更無力償還一戰賠款,逼英、法、美等戰勝國重新考慮應否削減賠款數目。結果,德國政府如願以償,戰勝國政府終於同意再削減賠款的數目。
只可惜這樣的「成就」誰也沒有注意到,因為德國當時有六百萬人失業,德國人民在一而再的經濟災難中變得絕望。在絕望中他們貼出了一張悲觀主義風格的海報,海報的主題是一大群悲慘的百姓,而在人群下方則寫着:「希特勒,我們最後的希望。」
想了解德國為何不肯放鬆金融鐵律,這張海報比甚麼長篇大論更有用。
文:盧峯
逢周三、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