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Cult:電影眼寫實中國 禁忌遊戲

紅Cult:電影眼寫實中國 禁忌遊戲

中國紀錄片近年在國際帶來一次又一次震撼,因而深受西方重視。的確,只要打開眼睛,中國到處都是魔幻世界:那些江湖事,比奇情小說更奇情、比悲劇史詩更荒誕,那些帶攝影機的中國人,遙相呼應着八十年代的南美魔幻寫實主義文學運動。

記者:馮敏兒
攝影:林偉鴻、馮敏兒

帶攝影機的中國人

一百多年前維托夫(DzigaVertov)拍出了史上最偉大的紀錄片《帶攝影機的人》(AManwithaMovieCamera),打開了前無古人的眼界,不動聲色地述說了一個城市的生與死,他稱之為「電影眼運動」。紀錄片拒絕了劇情,卻冷靜地直睹生命現場,「真相」通過如詩一樣的鋪排,不加詮釋地,令觀眾親歷其境,又或如偵探推理,深入歷史現場。「華語紀錄片節」放映的14部電影,把被遺棄遺忘的歷史、被禁制的聲音、被扭曲的生命,如其所是地宣之於世,儘管荒誕絕倫!第三屆電影節破紀錄地票房倍增,也許人們終於明白,那些電視不會播、電影院不會上、共產黨不准你張揚的民間紀錄片,才是未經扭曲的如實真相。或者正如《喉舌》導演郭熙志所言,因為「中國大陸的現實本身着實太魔幻,比虛構更厲害、更荒誕!」結果107部參選作品,13部入圍的大部份是國內片,香港一部不入。

■流落香港街頭的紀錄片者:石絮飛、黃明明、訾瀚、郭熙志和金華青。

■《呼嘯的金屬》

紀錄片的原罪

提及中國紀錄片,總會令人聯想到內部審查。揭露廢金屬回收場毒害工人的《呼嘯的金屬》導演金華青的假設,也許是常識:「不要太刺激政府,不要反黨反社會主義,應該就沒問題嘛!」《老年男女》導演訾瀚明白指出:「趙亮的《上訪》拍出了最後的底線,再過就會出事。有人說拍紀錄片就是『原罪』。」但在中國又有哪個人不是原罪犯呢?「只是很多中國人根本沒意識到這點!」他答。《畫在牆上的夢》藝術顧問石絮飛認為:「政治、法律、性傾向有關的題材是最敏感的禁忌,我不想被那些事情綁着我。我們根本不知道哪一個是尺度,所謂的政治是每個人自己想像的,今天可以做的明天就不准,但你並不知道為甚麼,因為根本沒有一個法理來告訴你,很模糊。」《天井裏的孩子》導演馬芳芳在電視台工作,她說:「稍有差池,單位可能會找你談話,批評你,所以為了保住你的工作,要不談政治。不過因為我們拍的紀錄片都不會發行,不在公開場合放映,都只給小眾看,所以拍的時候考慮會小一點,拍出來再說吧!」雖然本土放映很重要,但這兒的紀錄片都只能在藝術家的小圈子放映,國內的老百姓是看不到的,除了盜版市場。所以無論對香港或內地的作者,能夠在盜版市場或bt下載的,其實代表着一種成就,還表示突破種種封鎖。

■《呼嘯的金屬》導演金華青。

■《畫在牆上的夢》藝術顧問石絮飛。

親密科技

廉價高清的器材令每個人都可以拍紀錄片,科技改變了紀錄片的方法。《喉舌》導演郭熙志和《老年男女》的訾瀚都認為用電視台那種巨大的Beta攝錄機,與被拍攝對象是舞台關係,很難深入到生活,他們會被嚇倒,被陌生化。最理想的器材要越少越好,《畫在牆上的夢》的黃明明、石絮飛認為要像身體的器官,從而進入《天井裏的孩子》馬芳芳所形容的放鬆狀態。但除科技之外,《喉舌》導演郭熙志明言:「紀錄片最重要是人同人的關係,沒有關係就沒有紀錄片。」紀錄片作者必須走進對象的生活。

魔幻絮語

當大家觀看訾瀚的《老年男女》時,都不約而同驚奇於老年男女的情慾和功利,竟跟年輕男女如出一轍。老人婚姻介紹所內,老男人好色的眼神,老女人劈頭第一句就問:「你每月賺多少錢?」明明時日無多,仍是死性不改!「也許老人家更在乎當下,但在方式上,那種男人觀察女人的神情,每個男人都是一樣!」訾瀚說。
《喉舌》導演郭熙志被影評人稱為深圳電視台卧底,「我不是。我同情他們,就如同情我自己。我並不是去找這個題材,那題材是我遭遇的,拍的是我的生活,我只是在場,隨意拍到的都是在工作單位的非工作狀態,休息中最輕鬆的時候。我當時是製作部的第四把手,現在下崗了,轉到大學教書,但與我拍紀錄片無關。」但訾瀚則認為與他的紀錄片有關:「因為你的行為已經跟他們不同,是異類!」「也可以這樣理解。」郭熙志豁然一笑。

被軟禁的藝術

■《再見北京》:在上山下鄉的號召下,當年的少年隨眾登上火車,不知去哪兒,也不知為甚麼,更不知去多久。40年後一無所有,但北京拒絕他回歸。

■《三峽別哭》:長江三峽河道垃圾成災,政府不管,漁民劉古軍自組民間清理漂流物隊,為此更債台高築,倒本經營。

■《天井裏的孩子》:據估計,中國有高達150萬被遺棄的流浪孤兒,孤兒院內大孩子要照顧弱智小孩,卻沒有書讀。

■《10到90女流之輩》:一個香港人拍的,被漠視的澳門,說故事的是不同年齡的女人。

■《血日記》:直指古今中外的社會禁忌——月經,男觀眾大開眼界,女觀眾雀躍參與。

■《上訪》:是今年香港國際電影節人道紀錄片大獎得主,趙亮用12年時間紀錄了北京上訪村的悲情,官商勾結的暴力,偽善的政客與上訪少女的成長故事。

■《老年男女》:老人為情慾出入婚姻介紹所,雖然時日無多,但男人的好色和女人的功利如舊,死性不改。

■《偵探》:專事捉姦的三流私家偵探,扮相好掂其實鑊鑊衰收尾,甚至被跟蹤對象抓着跟他做了朋友,出賣自己客人!

「華語紀錄片節」得獎影片
短片組

《畫在牆上的夢》:在中國東部全球最長的一條鶴鳥遷徙路途上,一群小孩子的環保意識抬頭了,卻換來連番挫折。

《呼嘯的金屬》:中國廢鐵場工人被驗出身體已受污染,腎臟出現問題。

《聲光轉逝》:舊金山三藩市的唐人街原來四五十年代有個盛極一時的電影工業,最早的粵語彩色電影就在那兒誕生,世界戲院的結業更造就了香港電影資料館的數百華語電影珍藏。導演楊紫燁07年已憑紀錄短片《潁州的孩子》獲奧斯卡金像獎。

長片組

■《掩埋》導演王利波說唐山大地震事前早有專家發出預警,結果32年後重蹈覆轍!

■《掩埋》:如偵探的搜證推理,揭發了當年唐山大地震前,官方對種種地震預測的漠視,結果24萬人被掩埋。相對馮小剛即將上畫的《唐山大地震》的煽情,顯得無比冷靜。

《算命》:算命先生銳利的眼神,一身硬淨的江湖型格,卻娶了一個又聾又啞、又跛又醜的老婆,間中出去嫖一下又何妨?!

《喉舌》:深入政府喉舌深圳電視台的幕後,第一現場的回報是「既無恥也無奈。」

餘下放映……

上周六華語紀錄片節宣佈了今屆得獎影片名單,不過見報日電影節已過半,至7月4日前尚餘《算命》、《10到90女流之輩》、《老年男女》、《血日記》、《聲光轉逝》、《天井裏的孩子》、《再見北京》(放映後有十位知青分享經歷)和《上訪》(兩小時版),其餘影片隨時有機會重映,請留意采風網頁 http://www.visiblerecord.com,或致電查詢:25407859。


另《上訪》的5小時足本導演版則於7月10日2pm-7:30pm,於荃灣街坊工友服務處作小型特別放映,查詢:92206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