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良心典範 - 李怡

藝術家良心典範 - 李怡

殿堂級畫家吳冠中逝世,他留下的不僅是非凡的畫作,更是藝術家的良心典範。常人無法想像,每幅畫作動輒千萬的畫家,居然說下輩子不做畫家,要「學文學,成為魯迅那樣的文學家。」這樣世上不是少了吳冠中的畫作?香港藝術館不是少了吳的餽贈,少了唐英年說的「一筆豐富的文化遺產」了嗎?
從吳冠中生前對時弊的批評,如他指美術家協會和畫院、文聯是「養了許多官僚的衙門」、呼籲「取消美協,取消文聯」;甚至直言中國的藝術活動「跟妓院差不多」,他說繪畫令感情無法表現,不像文學具有社會性,他說:「100個齊白石也抵不上一個魯迅的社會功能。多個少個齊白石無所謂,但少一個魯迅,中國人的脊梁就少半截。」顯示他似乎關心中國社會超越了他對藝術的追求。不過我認為更準確的看法,是但凡真正忠於藝術的畫家,在追求美的過程中,不可能不追求真實,不可能不對社會關切。越有成就的藝術家,就越有良知,越會想到自己能發揮多大的社會功能。吳冠中在取得藝術成就的時候,痛感入錯行,正反映他在追求藝術方面的誠實與熱情。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美比歷史更真實。」是智慧名言。歷史是由政治人物編織成的。政治人物大多戴上假面具。因此有人說,歷史除了人名和年代是真的之外,其他都是假的;小說除了人名和年代是虛構之外,其他都是真的。
不久前,李純恩說,看到「起錨」兩字就討厭,因為設計得其醜無比,官員穿着這麼醜的T恤,像痴呆似地喊「起錨」口號,其虛假作狀讓人看着噁心。設計醜口號聲醜是因為不真實。反過來,藝術的美儘管含有許多創意元素,但就最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