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道】正當美國國會仍就收緊金融監管的最終方案作微調之際,聯合國最新報告警告,儘管兩年前食品價格急升或與炒家在期貨市場推波助瀾有關,但限制或禁止商品市場炒賣活動可能弊多於利,影響市場分散風險的功能。
非推高食品價主因
全球食品價格在06至08年間大幅飆升,其中玉米、大米和小麥價格同創30年新高,油價和金屬價格更升至歷史高位,並在部份國家引發經濟、政治動盪及糧食騷亂等。有經濟師指,商品價格急升與中國、印度等新興國家,及只做長倉的商品基金需求大增有關。
外界則普遍認為,金融市場炒作是商品價格脫韁急升的主因,惟越來越多權威組織駁斥有關觀點,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的最新報告亦指,炒賣活動未必是推高食品價格的主要動力。
其實早在08年,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的研究已指出,油價創下147美元的歷史新高,主要是受到供求因素推動,而非過度炒作所致。
近日經合組織(OECD)發表的一份報告亦指,商品指數基金大行其道,未必會導致商品期貨價格出現泡沫。
影響農民分散風險
伊利諾州大學教授艾爾文與南伊利諾州大學教授桑德斯合撰的報告指,加強規管商品投資基金未必能遏止玉米、大豆等農產品的升勢,甚至會造成意想不到的後果,令願意在期貨市場承擔風險的投資者減少,影響農民和產油商分散風險的能力,其觀點與聯合國的報告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