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晚兩個超級問題球,或許不應怪球證,由高科技已變普通科技,球證在判罰得到的幫助有顯著改善嗎?3個人管6,000到8,000平方呎需完全準確,現實嗎?要怪就怪國際足協的機制。希望白禮達的「錯誤是足球一部份」能成大家做人的反面教材。
英格蘭出局有萬千理由,林柏特的首個世盃入球被錯判、用人、狀態等等無盡的原因。惟最令人神傷是這批天才挑戰世盃再失敗,4年後難矣。決賽周前已說卡比路選人很困難,主力傷疲,年輕的缺經驗。反之德國在踏入2010年及時年輕化,加上波歷克受傷令球隊更歸一。雖有誤判,但相信不會太多人會認為英格蘭的落敗是不值了。資訊年代足球的最大謬誤是:人氣高不一定代表有實力。
現場播慢鏡再起爭議
現場播慢鏡,在09年洲際國家盃已起爭議;當時國際足協表示現場不應放置這類慢鏡,球證也不應根據電視慢鏡改判,結果今次出事了。球證根據這個指引維持錯判是「對」的!但旁證確犯大錯,而下半場類似爭論鏡頭連慢鏡也不敢放了,那錯上錯。墨西哥值得尊敬,阿根廷表現強大,但整隊聯繫並非完美,移師海邊的德阿大戰應會是入球大餐,阿根廷仍稍稍呈強。
文:何輝
廣東省電視台足球評述員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