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花大盜與獨立風骨 - 胡蝶

採花大盜與獨立風骨 - 胡蝶

華人世界在過去兩個月內先後失去了兩位藝術大師─五月是繁花似錦、美女如雲,人稱「採花大盜」的丁雄泉;六月是江南水鄉、黑瓦白牆,擁有獨立風骨的吳冠中。前者縱情聲色,豪邁不羈,不拘泥於世俗禮教,是個視錢財如糞土,視女人如命根的完全享樂主義者;後者律己以嚴,生活簡樸,畢生致力於為中國現代畫苦苦探索,是個視名利如浮雲,視藝術如生命的傳統愛國文化人。看似南轅北轍,實則殊途同歸,丁雄泉和吳冠中是中國極少數「人格」和「畫風」一體,堪稱為心畫合一的完整藝術家。我們痛失的不但是二十世紀中國藝術史上兩抹純美的色彩,也是近代中國文化界中遺世獨立的兩顆赤子之心。

藝術家絕不可以虛偽

經常有人問如何去分辨藝術品的優劣和層次,答案看似複雜高深其實道理很簡單,看看丁雄泉的《馬格麗特》和吳冠中的的《雙燕》便會知道,除卻了技巧和基本功,好作品必須發自內心,能打動觀者的靈魂;題材可以是簡簡單單的一幅自畫像或一株向日葵,不必故弄玄虛,畫家只要用適當的技法去切實地表達出內心的感受,對生命的看法,不抄襲,不偽裝,便能創作出好的作品。可惜的是,當代中國藝術家能做到人畫合一的少,精神分裂的多。觀乎那些天王們,畫了十年有多,畫風仍然停留在一面呆滯或大口或毛主席文革符號之上,這與他們現在言必紅酒雪茄名牌,終日往富豪堆裏鑽的聲色犬馬生活有甚麼關連和共鳴之處呢?藝術家可以瘋狂,可以風流,可以陰險自私甚至貪婪和充滿人性的弱點,但絕不可以虛偽、抄襲和手不對心,否則技藝再好都只會淪為畫匠。
在這個整天只顧創天價的藝術圈,雖然有很多收藏家自稱熱愛藝術,但見他們頻頻為拍賣行裏的名家偽作與劣作瘋狂喊價時,心還是會隱隱作痛,痛的是在當今藝術普及化的年代,人們對藝術和美學的認知仍然停留在以金錢的價位和藝術家的名氣作指標。吳冠中曾在〈蝦與畫價〉一文說過:「今日市場上炒名家,以名氣大小區分價格等級,鑒定亦偏於紙質、印章等真偽,而對關鍵性的作品質量之高低沒有足夠的重視。藝術美如何去鑒別,人不識,於是有了寬鬆的市場。買賣不辨美醜,買家靠『名』保值,往往遭殃。」這番話實在是對不少藏家的一記當頭棒喝。吳冠中雖然晚年積極毀掉劣作,但市場上仍然充斥不少他的二、三流水準作品;丁雄泉則因死前有好長一段時間中風昏迷,佳作更是一紙難求。猶幸吳老在臨終前將五十多幅作品捐贈香港藝術館;而早在二○○八年更將一百一十三幅畫捐獻新加坡美術館。雖然此舉曾惹來「吳冠中不愛國」的非議,但從近日國內傳出于右任捐贈作品下落不明,懷疑官員私分事件看來,吳老實在有先見之明。至於丁雄泉,則要看未來是否會有有心人為這位色彩大師舉行回顧展,以饋知音。

將生命情感投注藝術

多年前丁先生曾說過:「千年以後,有誰會記得哪一位富翁的名字?但一幅畫卻能流傳亘古。」將全副生命與情感投注在藝術上,丁雄泉和吳冠中的畫風早已深植在許多人的腦海裏。每當看見色彩斑斕的花兒、鸚鵡、或各種神態的貓兒,想想也許是從「採花大盜」的畫布中走出來也未定;而江南小鎮的黑瓦白牆,也越看越像吳老畫中的筆墨線條與留白。也許兩位大師離開了這個世界,但這個世界早已離不開他們。

胡蝶
藝術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