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奧巴馬解除麥克里斯特爾上將的職務,完全正當。而選擇彼得雷烏斯接替麥克里斯特爾,是將更換指揮權造成的損害降至最低,並重申美國會用同等魄力執行當前戰略的最佳方法。
政府是希望彼得雷烏斯能複製他在駐伊拉克最高指揮官任內創造的奇蹟。
但是,有兩大要素區別了增兵阿富汗與增兵伊拉克的不同。首先是阿富汗中央政府的軟弱無能到了令人擔憂的地步(更別提貪腐嚴重的問題)。美軍進攻馬爾賈地區的行動跌跌撞撞,原因之一就是阿富汗沒有「成體統的政府」能治理美軍拿下的領土。
在伊拉克,總理馬利基在發出眾多好壞參半的信號後,終於展現他能勝任國家領導人的角色,而非僅是教派領袖。但是在阿富汗則不然,總統卡爾札伊向塔利班公開示好,顯示他已開始兩邊下注。
但優柔寡斷的不只是喀布爾,華府亦然。當美國總統宣佈增兵阿富汗,下一句話就接着宣佈美國將開始撤軍的日期,阿富汗人都注意到了。
就在上周,白宮幕僚長伊曼紐爾還重申,鐵定會在二○一一年七月開始撤軍。
熟諳華府事務的人可能會將增兵再撤軍的計劃,詮釋成表演給奧巴馬左派支持者看的政治假動作,只是總統面臨情勢險峻的期中選舉及連任選舉時,試圖安撫基本支持者的案例。他們並不嚴肅看待這個撤軍時間表。
問題是,阿富汗不會這樣精細解讀美國政黨之間的謀略。他們聽到美國要撤軍的時間,只會想到美軍離開後,他們會怎麼樣。塔利班仍會繼續活躍,在缺乏民眾支持之處(他們的民調支持度僅百分之六),就施以恐怖行動:當他們回到過去統治的村莊,會殘忍地公然殺戮「通敵者」。
增兵伊拉克成功的原因是,當地人民目睹美軍大舉進駐,維護他們的安全,因而願意提供我們線報,讓我們得以追查到壞蛋並將之擊斃。這更加深當地人的安全感,他們進而提供我們更多線報,讓我們成功逮獲更多壞蛋。這就形成良性循環,雙方互相提供安全、信任及當地情報。
但這都取決於伊拉克人更廣泛的理解到,美國總統是不會輕易罷休的。布殊總統的批評者說他執拗,但在伊拉克人看來則是堅定不移。
而阿富汗人從當今美國總統口中聽到的,則是加上有效撤軍期限的增兵計劃。當一個阿富汗人面臨要支持哪一方的生死抉擇時,認為奧巴馬說的話就等於其真正意圖,不能怪他。他的想法或許錯了,但既然如此,奧巴馬為甚麼不更正外界的錯誤印象呢?他甚至只要明確地說:二○一一年七月是撤軍的目標時間,但「只會在阿富汗當地條件許可時」才會實施。
奧巴馬每一天都有機會這麼說。他沒有說。在白宮玫瑰園發表解除麥克里斯特爾職務的聲明時,他再次刻意拒絕說出口。
如果你是卡爾札伊,你也會開始兩邊下注。
柯翰默CharlesKrauthammer
《華盛頓郵報》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