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國集團(G20)領袖峯會在加拿大舉行後,全球分為兩大陣營的趨向更明顯。一個是認為「NoPain,NoGain」的削赤派;另一派擁護刺激經濟增長。
「究竟削赤還是刺激經濟較重要?」已成為討論熱話,造成今日這局面,主要原因是全球正經歷三段速經濟復蘇:亞洲的強勁復蘇、美國的亦步亦趨,以及滯後的歐洲大陸。不過,有些經濟基本面較穩健的國家從中抽水,令這個不平坦的復蘇之路變得更顛簸。
G20峯會後全球矛頭指德國
峯會舉行前夕,各國將矛頭指向中國,要求人民幣升值,解決經濟不平衡現象;峯會舉行後,全球矛頭指向另一貿易盈餘大國──德國。歐元今年大幅貶值,已令貿易佔大部份經濟活動的德國經濟轉好,但該國仍一意孤行宣佈巨額滅赤措施,令總需求萎縮,而總需求卻是經濟增長的一大要素。
全球經濟環環相扣,國家很難再靠一己之力扭轉經濟頹勢,亦是這原因,令美國對歐洲激起的削赤運動反應甚大。德國身為歐洲最大經濟體,大額滅赤必然令經濟增長停滯不前,拖累美國這個主要貿易夥伴的出口業。
PIMCO轟短視只重眼前利益
一些高負債國如希臘及西班牙,當然要以削減債務為大前提,而那些有能力的國家,則應發揮大國應有的作風,牽頭刺激區內經濟而非令需求收縮。不過,在德國眼中,該國多年來已為歐元區犧牲太多,該國靠着嚴謹的財政規律,令該國出現1340億歐元的巨額貿易盈餘,今次不能再因這些不守規矩的歐元區成員國,斷送國家利益。
多名經濟大師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和斯蒂格里茨均指出,歐洲滅赤風將令環球經濟增長乏力。全球最大債券商PIMCO行政總裁埃爾埃尼安,以及著名投資者索羅斯都指出,德國有能力及有空間繼續刺激經濟。
索羅斯更炮轟德國,指大幅滅赤即是推行通縮政策,對德國而言是好事,因歐元繼續貶值將刺激德國出口業,但卻將其他歐洲國家推向經濟蕭條的邊緣。德國此舉更令歐洲各國出現削赤戰,令區內經濟每下愈況。埃爾埃利安指,全球經濟現時正經歷深層的結構性挑戰,部份國家領袖十分短視,只在意眼前利益,呼籲各國應把目光放在長遠的生產力增加,以及幫助經濟未能跟上進度的國家。
事實上,削減政府開支的滅赤計劃,其實是退市計劃的一種,退市時間表往往由私營企業的表現決定。所以有分析稱,減少政府開支將能催谷私企開支,令經濟擴張。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最新估計,發達國家私營企業今年的收入,已大大超過其開支。發達國家私企盈餘佔GDP平均達7.8%;日本、英國、美國及歐元區的百分比分別為12.6%、9.7%、7.7%及6.8%,顯示發達國家的政府是絕對有退市的空間。
不過,現在最大的問題是,私企根本對投資沒有信心,在現時勞工市場疲弱的環境下削赤,只會令失業率繼續上升,形成一個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