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針:撿了芝麻,再摘西瓜? - 孔捷生

探針:撿了芝麻,再摘西瓜? - 孔捷生

香港政改方案幾經縱橫捭闔,在爭議聲中通過。除了笑逐顏開的特區政府高官,立法會各方從很不開心到不很開心,數來數去,很開心的一個都沒有。
方案通過,香港民主進步了嗎?確有寸進,民主黨撿到芝麻,丟了西瓜。誠然民主黨會說,目下那西瓜本來就得不到,先把芝麻拿到手。前主席李柱銘認為,鍋有不如地有。現主席何俊仁認為,支票不如現鈔。筆者不欲撩撥乃至擴大泛民的分歧,關於芝麻和西瓜的意義,日後在爭取終極普選的進程中會看得更清楚。
問題卻在於這點兒芝麻是怎樣得來的,僅係「理性」加「良性」的收穫嗎?如果沒有激進派形同失敗的公投,民主黨口袋裏有甚麼籌碼和中央談判!當然,民主黨也有無法抹殺的功勞,就在喬曉陽鏗鏘有力宣示多項原則之日,「理性」和「良性」已隨着他的唾沫星迸散到空氣裏,談判無功遂成定局。從山重水複到柳暗花明,這契機非因曾特首星夜上京面聖,而是民主黨在那一瞬間終於「企硬」,何俊仁的面孔黑如鍋底,其他黨友莫不目眥欲裂,矢言除卻否決政改方案別無選擇。剩下的事情輪到曾、唐等公去求爺爺告奶奶了。
這裏因果關係很明晰,沒有激進派的抗爭,民主黨連展現自己性能力(「理性」「良性」)的機會都沒有;民主黨在遭到羞辱之後,如果沒有勃發出久違的血性,他們將遭到更大羞辱,連芝麻也別想撿一星半點。其實以中共統戰及港澳事務的視點,稍具理性和正常思維的官員(劉延東為其中之一)都可看出,如果願意談判者和公投抗爭者所得是一樣的,那麼他們當初何不一齊總辭公投?更何況,哪怕失敗的公投,也有五十八萬選民支持,有越來越多的青年對香港政改悶局感到不耐和激憤,他們勢將唾棄僵死的體制,走向街頭政治和肢體抗爭。於是乎,天上掉芝麻了,這不是餡餅,也不是西瓜,不過芝麻而已。
泛民分歧之局,分裂之勢,乍看令人扼腕,其實沒有甚麼大不了。既然以爭取民主為己任,就讓自己先民主起來。「癌症上腦」和「看清他是個甚麼人」之類的話,最好不說,哪怕說出口覆水難收,亦非天崩地裂的大事。澳洲陸克文被親密黨友逼宮,也曾氣得七竅生煙,但民主架構按自己的規矩方圓照常運轉。
手握芝麻的民主黨誓言要臻達雙普選終極目標,這同樣也是公民黨、社民連以及鄭家富們的目標。於是想起聶紺弩的兩句詩:「在山憑定三分鼎,出水才看兩腳泥。」依我看,不以芝麻論好漢,應以西瓜論英雄,那種互相攻訐的垃圾話有意思嗎?真有本事,把西瓜摘下來再說。

孔捷生
逢周一、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