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結論 港存在官商勾結

學者結論 港存在官商勾結

【本報訊】數碼港事件、嘉亨灣風波、停建居屋……97回歸以來,小圈子特區政府一直予人官商勾結的印象。中文大學的學者比較了有特首選舉委員會成員任董事或管理層的上市公司,在回歸前後的業績變化,得出結論是「有證據顯示,香港存在官商勾結」。

選委成員有上市公司董事

官商勾結究竟是實況還是假象?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助理教授黃鶴回作出全港首個相關的測試,驗證有關問題。他根據2000年的800人選委會名單,找到有128名成員,是上市公司的董事或主要股東,並將這些公司歸類為「有政治背景」的公司。
學者將這些「政治公司」在回歸前後的股東權益報酬率、市場與賬面價比率等資料作出分析,發現他們在回歸後,明顯跑贏大市,有較佳的生意表現。
此外,在03至08年間,有政治背景的上市公司,其資產總值、市場佔有率、僱員數目都較沒政治背景的上市公司高。
黃鶴回得出的結論是,有證據顯示香港確存在官商勾結,但這證據並非「壓倒性」,因為例如選委會五年才進行一次投票,「如果佢係更頻密運作嘅組織,就更容易話官商勾結確確實實存在」。研究同時發現,選委會內的商界代表不一定能反映業界聲音,很有可能只會從本身公司利益出發。

體制令商家有過大影響力

黃鶴回指出,許多實行民主政制的地區,都沒有選委會一類組織。香港目前的選委會體制,已令大商家不斷坐大,對政府有過大影響力。「如果一次過鏟走佢,係會有好大反彈,政府應該諗吓點樣分階段減低佢嘅影響力」。有關研究在今年6月的JournalofEastAsianStudies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