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傑出學生都是品學兼優、入水能游出水能跳的尖子,選擇的路卻不同。理想都是拯救世人,有人想做無國界醫生,有人卻認為醫生救人有限,投身科研開發能醫百病新藥物方能救世。
立志做無國界醫生
獅球教育基金會和傑出青年協會昨日舉行第25屆「香港傑出學生」頒獎禮,今年共400名就讀中三至中五學生獲校方提名,經筆試和面試挑選出10名「傑出學生」。
16歲中五女生尹芳盈受母親影響,自小學參與義工活動至今約9年,截至去年義工服務時數達1,500小時,「放學又去做,放假又去做」,獲社會福利署頒發「全港最高服務時數獎」(兒童及青少年組)。她視德蘭修女為偶像,日後希望修讀醫科,加入無國界醫生,幫助非洲和山區的兒童。
懷有相同夢想的14歲趙苑瑩,是本年度年紀最輕的傑出學生。透過學校參加「聯校女生學界饑饉」,令她知道第三世界的人飽受戰火,面對無盡的貧窮和飢餓。年紀尚小的她本着「施比受更為有福」想法,決意成為無國界醫生,幫助他們。
另一得獎者是16歲的陳翱然,與兩個女生不同,他說行醫救人始終有限,故希望日後可以投身科研,開發新藥物,惠及的病人可能更多。律政司司長黃仁龍昨頒獎時勉勵學生應大膽挑戰不擅長的科目,才能突破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