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語文老師 - 張灼祥(拔萃男書院校長)

我們的語文老師 - 張灼祥(拔萃男書院校長)

消息傳來張清湘老師,別號「峨嵋張」告別人間,仙遊去矣。我們當年的老師,一個接一個,消失眼前,也逐漸在我們記憶中淡出。
雖說這間「番書仔」書院,中文一直不是這學校的強項,這些年來,倒也出現過不少接近國學大師級的中文老師。
先有康有為姪兒康同家,我們就稱康老師為「康有為」,在歷史課堂上每談及康有為,康老師就格外留神,必恭必敬提及他的伯父。也有卜卜齋出身的「卜卜徐」,深藏不露,其實國學常識極之豐富,講歷史人物,信手拈來,俱是動聽的故事,是否屬實,不必深究。亦有祇會說國語,不會粵語的「國語佬」,祇覺他說的可是外星人語言,聽不懂沒啥關係,「國語佬」還附加翻譯一科,中國語文加插一節翻譯課,實屬神來之筆。那一節課與會考無關,卻教我們眼界大開,翻譯了大量外國電影消息,啟發我們對西方電影的興趣。
當然不得不提「峨嵋張」,張老師說一九四六年乘火車到香港,經過旺角時看見一條石梯旁掛上一間學校名稱。出於好奇,也為了找工作,他遂踏上了一百二十多石級,應徵教席,自薦而又成功了。就在這書院,一九四六年一直教至一九八二年。
張老師別號「峨嵋」,他的解釋:「當年西南聯大畢業後(他在西南聯大,是聞一多、馮友蘭的入室弟子),曾到峨嵋山工作,故有此稱號。」亦有一說他撰寫與峨嵋山有關的歌賦,因而得名。
「峨嵋張」教學認真,知道同學對中文學習興趣不大,不少同學更愛與中文科老師搗蛋,遂想出一妙計:同學肯留心聽講,下課前五分鐘一定會講一段歷史趣事,名人逸聞,同學多愛聽故事,便安心聽書。
我也是「峨嵋張」的學生,但到了我們這一代,他祇愛講書,少講故事了。倒是我的老師(也是他的學生)有機會聽多了,日後由他向我們轉述,因而得別號「大炮馮」,那是三代人的往事了。
張老師退休後,用了十多年時間編寫《論語類編》。這個晚上,我翻看他批註的「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書出版後,張老師再用鉛筆加上註釋:「葉公掌握重兵,孔子周遊,欲用楚,而謁見葉公,似有爭取葉公友誼之意。」看着看着,有點感動,那一代的讀書人,治學態度可認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