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方案航向何方 - 何民傑

改良方案航向何方 - 何民傑

煲呔臉紅紅呼叫「起錨」,早就讓人憂慮會否一起「搭沉船」。但船未起航,就在出發前幾天急轉目的地,特府和中央突然接納民主黨的改良方案,船上的小市民如入五里霧中,莫論了解改良方案的細節,連方案的基本目標也不知就裏。
立會否決了延遲表決的請求。正如特區高官個多月來叫喊的政改起錨是要全民參與,急轉彎的內容也不讓民間多些時間消化、討論?何以急於數日內付諸表決?就算改良方案大比數通過,也失去民間的授權,也削弱了政制改革後的認受性,日後的特區政府只會越見舉步維艱。

助了大黨局限小黨

筆者多年也提倡以德國的「個人化的政黨比例代表制」解決立法會功能組別的問題,讓政黨政治發展以及維持均衡參與。德國聯邦眾議院選舉制是每位選民擁有兩張選票。第一票用於選出選民所在選區的議員候選人,並根據簡單多數原則,獲得選票最多的人當選。選舉中,聯邦議院五百九十八名議員中的半數,即二百九十九名議員通過這一方式產生。同時,選民的第二票用於選舉政黨。各黨獲得第二票的多少將決定其在聯邦議院中擁有席位的比例。這制度至少有兩大好處,一是讓少數黨派也能進入議會,二是參政者也有直選以外的路徑。
現時民主黨提出的改良方案雖然有類似德國實行兩票制選舉制度的地方,因為經過區議員提名的新區議會功能組別候選人要面向全港選民,除非候選人有極高的全港知名度和支持度,又過得到參選的門檻,否則可以預計最終選民大都會選黨不選人,根據自己對政黨的喜好投下區會新功能組別的一票,現時論述的一人兩票就會出現一票選人一票選黨的效果。
但民主黨改良方案卻是在重重規限下誕生,無法發揮德國制的兩大好處。新區會功能組別候選人有區議員的提名和參選限制,較少區議員的社民連和公民黨可能連參選機會也被剝削,日後新成立的政黨也難以參與,結果是有助大黨而局限小黨。同時,在新制下,有志從政者要先行參選區議會才能挑戰立會新功能組別,這迂迴路徑除了費勁,也肯定讓本來不欲直選的人士卻步,無法開拓從政光譜。

香港自治去了哪裏

上一代人在信任下接納了《基本法》的承諾,本來在○七○八年後就可以由特首提出,立法會通過,人大常委備案,落實雙普選。這原是一種由下而上的政改機制。但○七年的人大的決定,把普選時間表推到一七年以後,這舉動是將政改機制變更成由上而下,特區的自治權大受削弱。今年中央政府高度參與的政改操盤,也正如八十後年輕人的心聲,香港自治去了哪裏?
前路如何,實叫每一代人都迷惘。
文:何民傑
西貢區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