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山中,大有佳處 - 古德明

民主山中,大有佳處 - 古德明

香港曾蔭權政府去年底提出的政制改革方案,經民主黨和中共多月秘密洽商,稍加潤色,獲立法會通過了。民主黨立法會議員何俊仁、劉慧卿等投贊成票,當然振振有詞,只是有三個問題我始終不明白。
第一,二○○九年九月,何、劉以民主黨正、副主席身分拜見曾蔭權,聲言「政制方案不交代二○一七、二○二○年普選安排,民主黨只能投票反對」。這基本原則他們其後多次宣之於口,筆之於書,信誓旦旦。現在,未來普選安排絲毫未見着落,他們的旦旦信誓,不知為什麼,却變成「政制方案不能不支持」。
第二,二○○九年十二月,劉慧卿撰文痛言「政制方案把區議會功能組別一席增至六席,加倍擴大不平等,是民主倒退」。那五個新增席位,原定只許四百個區議員互選,現在按民主黨建議,算是改交香港三百多萬普通選民投票,但競選仍然只是區議員的特權。這樣倍增了特權組別的人數,不知為什麼,對劉慧卿來說,却變成民主的進步。
第三,民主黨議員兩年前競選,口號是「爭取真正普選,廢除功能組別」。現在,不知為什麼,他們却借全港普通選民力量,鞏固功能組別基礎。
《大唐新語》卷十有一個故事:唐朝武則天年間,盧藏用隱居終南山,以清高名世,獲朝廷徵召,從此攀附權貴,「累居要職」,縱情奢逸。道士司馬承禎曾經奉召到京師,離京的時候,盧藏用指着終南山,勸他不必遠去:「此中大有佳處,何必在遠?」司馬承禎笑笑說:「以僕所觀,乃仕宦捷徑耳。」盧藏用有慚色。今天,終南捷徑已經湮沒,香港却闢了一條民主捷徑。
這條捷徑人才輩出。例如劉江華,六四之後加入反共的港同盟,輾轉改投中共旗下民建聯,於是平步青雲,由立法會議員而民建聯副主席而行政會議成員;又如張炳良,一九九四年加入民主黨,任副主席,退黨之後,扶搖直上,至今一身兼任消費者委員會主席、香港教育學院院長以及行政會議成員。這兩位人才的成就,正可供何俊仁、劉慧卿等等借鏡。
至於當年創辦港同盟、民主黨的李柱銘,始終反對劉慧卿最初所謂「加倍擴大的民主倒退」,又不肯學何俊仁所謂「務實」,一味為人作嫁,實在愚不可及。難怪他說:「我恐怕要退出民主黨了。」
民主山中,大有佳處。在這山上,我不明白的那三個問題,應該都可以一一找到答案。
文:古德明
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