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決過了,是新階段民主運動的開始。」這是公民黨黨魁余若薇在前天刊出給「各位市民」信中的一句話。
余若薇是筆者最尊崇的現任立會議員。眾所周知,她是這次政改方案的反對派。她寫此信時已知新方案必獲通過,因此她呼籲民主運動的同路人,團結合作,迎接新方案實施階段的民主運動。
有人認為,中央和特區政府這次推動政改方案的最大成就,就是成功地分裂了泛民政黨。觀乎這次政改爭持中引起的泛民之間的互相攻訐,已經到了使支持民主的市民親痛仇快的地步。但分裂會持續嗎?
關鍵在於泛民之間是否在民主價值上有分歧。如果這次不是如激烈反對者所言民主黨向中共賣身投靠,如果民主黨今後仍要循民選之路晉身議會參與政治,那麼我們相信泛民各黨在民主理念上仍然是一致的,不同的只是實現民主的路線有分歧。
路線分歧究竟是策略分歧還是原則分歧?
如從「一國兩制」與《基本法》規定的原則來說,中央一再插手香港內部事務,尤其是把《基本法》的政改「三部曲」由人大常委決定改為「五部曲」,已是對《基本法》的肆意踐踏了。民主黨去同中共官員溝通,謀求北京認同他們的改良方案,這樣做的本身,也是邀請中央插手,違反了「一國兩制」的原則。
然而,中央的插手及在香港政改上的主導,已是現時的政治現實。言論上譴責不能改變這政治現實。按《基本法》,任何政改都要獲立法會議員2/3通過,在人大已作決定功能組別必須佔一半議席的情況下,要功能組別議員投票否決功能組別的存在,根本是無可能。因此,民主黨才會提出這個藉區議會方案去增加「變相直選」議席,使支持廢功組的議席有望可達致2/3的多數。這種「溝淡」功組的方案是達致廢功組的必要策略。
但走這一步的難度也很大,因為變相直選的區議會新5席要在區議員中提名。以目前區議會組成的情況,倘提名門檻為20席,那麼民建聯(118席)足可提名5候選人,而民主黨(59席)不足提名3人,公民黨(8席)、社民連(6席)、民協(17席)均沒有足夠提名席次。
正因為民建聯掌握區議會多數議席,因此特府才有區議會方案,中央才會終於同意民主黨改良方案。
民建聯挾龐大的人力物力資源,儘管在區議會選舉中佔盡優勢,卻不必然是囊中物。記得2003年的區議會選舉,民主派就大獲全勝,讓民建聯的黨主席曾鈺成引咎辭職。當然,03年是延續7.1五十萬人遊行的民主熱潮而帶來的選舉形勢。這形勢不易再現。因此,明年區議會選舉,對爭取民主來說是一場極不易打的硬仗。
除了路線與策略分歧之外,有沒有民主理念的分歧呢?民主黨面對「出賣民主」的斥責,與其戮力反駁,不如視之為「無則加勉」的警戒較好。民主黨在現實政治的無奈之下,邀請中央干預已屬事實。今後北京可能會給民主黨種種好處,比如發回鄉證給民主黨議員,特府也可能向民主黨議員委任一些公職,內地高官來港的宴會也有了新賓客。看到劉慧卿以燦爛的笑容向議會外的左派人士揮手,人們關注民主黨會否放棄以往的堅持,並非多餘。畢竟無數堅執大半輩子最後晚節不保的例子,筆者一生見得多了。
向專權政治的掌權者要民主,無疑與虎謀皮。為甚麼這次中央會向港人釋出部份普選權利,除了他們認為有很大把握掌握區議會議席的提名權之外,還因為去年以來香港社會運動的越趨激烈。香港市民尤其是年輕人的對抗行動影響中國內地,因為內地人通過「翻牆」可以掌握到香港訊息。北京擔心這種港式抗爭會像傳染病一樣被內地人感染,因而影響大陸各地的「穩定」。這是北京讓步的另一因素。明乎此,我們就知道香港仍須有激烈抗爭,我們也理應支持抗爭。
新階段民主運動,既須做地區工作以便力爭明年的區議會選票,亦須有持續抗爭行動。
至於現時泛民間的矛盾,筆者願奉上一句西諺:「犯錯人皆難免,寬恕則屬超凡」。期待泛民各黨7.1齊集維園再出發。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