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改後的香港民主運動 - 陳家祺

政改後的香港民主運動 - 陳家祺

民主黨的政改方案獲得通過後,我們應該問:這個方案和它所帶來的不同政治互動,到底對香港民主運動的未來有何影響?
民主黨方案最令筆者擔心的,是方案令功能組別的存在被合理化──當所有選民都可在功能組別投票時,反對功能組別的聲音便會削弱了。

泛民分工更加清晰

另一弊處,就是民主派的短期分裂。今次政改後,社民連與其他民主派政團(特別是民主黨)基於意識形態、政治考量等而水火不容,相信令各泛民政團之間短期內難以合作。
不過,筆者相信這些都是一時的路線之爭,時間可以冲淡一切,因為泛民的不同派別始終有一個民主化和保護公民自由的共同目標。有人擔心民主黨會因為其方案被接納而「投共」,成為建制派的一員,但這個似乎不可能,因為民主黨仍然要顧及自己的選票。
我們反而可以用另外一個角度去詮釋泛民內部的改變,就是泛民不同派別的分工更加清晰,互相直接競爭的機會反而較小。撇除街工、民協等較小型或只有地區影響力的政團,社民連、公民黨、民主黨三黨可以互補不足,拉闊民主派的政治光譜。社民連能夠吸納社會上對建制和民主化進程最為不滿、或是無論思想或行動上都是最激進一翼的支持者。公民黨則在五區公投和余曾大辯論都顯示出此黨對民主化的堅持,卻又能吸引那些喜歡溫和手法的市民。
至於民主黨則可以一洗所謂「反對黨」的標籤,對於溫和民主派、支持民主但又不想事事對抗的市民,應該會有很大吸引力。雖然民主黨幾乎肯定會失去較為激進一翼的票源,它卻可能因為這次方案的「功勞」而得到部份不滿民主派所謂「事事反對」的作風、而又不想支持建制派的選民支持,開拓他們的票源,甚至有機會搶去一些投給葉劉淑儀、梁美芬等疑似中間派的票,變相擴大民主派在議會內的力量。

改革與溫和派合作

這次政改通過也確立了改革派和溫和派合作的先例。有學者以政治過程來解釋民主化的成功,指出一個國家的民主過渡,是要靠統治階級中的改革派和民主派中的溫和派成功壓過自己陣營中的強硬或激進派,互相合作達致民主。這次民主黨的方案得到通過,樂觀一點去看,可以視作改革派和溫和派合作的起步點,為日後的民主化鋪路。
筆者相信,民主黨的方案獲得通過,長遠來說會為香港的民主運動帶來好處。現在要做的,除了是想辦法令市民明白這個仍然是不民主、不公平的制度而要繼續抗爭外,就是寄望泛民各黨不要在短期內再有嚴重衝突,把一時路線之爭升級到不可逆轉的個人恩怨,影響日後的合作。

陳家祺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