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黨和普選聯提出的區議會改良方案,令2012政改出現免於再次原地踏步的轉機。如果說,香港政改因此前進了一步,那麼,現在我們面臨的問題是如何避免政改陷入進一步、退兩步的困境,如何走過通向特首及立法會真普選的坎坷之路。
依照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香港可以在2017年普選特首、可以在2020年普選立法會議員,但是,在北京統戰及心戰手法爐火純青、泛民議員及支持者嚴重分裂分化、特區政府和建制派試圖維持既有政局及既得利益的現實之下,香港如果未能就普選的路線圖及早達成共識,未能就特首的參選門檻及立法會功能組別的廢除及早達成共識,屆時「可以普選」會否變成「可以不普選」實在大有疑問。
內地經濟上的改革開放已推行30年,但政制改革停滯不前,並因此拖慢了香港民主發展的步伐。全國人大常委會兩次釋法,令港人爭取07-08雙普選、2012雙普選的願望落空。儘管中共領導人將在2012年換屆,國家領導人也會在2013年換屆,但從那些內定的接班人的資歷和理念,從他們強調香港行政、司法、立法要合作的言論,實在看不到他們有多少加快政制改革的誠意及能力,看不到他們拆除香港民主的鳥籠的誠意。這就決定了香港要實現真普選,絕不能坐等北京恩賜,而要繼續抗爭。只有港人充份展現實施真普選的願望、熱情、能力、鬥志,才有機會改變中共領導人的看法和決定,才有機會讓他們尊重港人的選擇。
其次,特區政府和建制派政團在今次政改方案的最後談判中顯然已被邊緣化,只能等至中央表態支持民主派及普選聯的改良方案後,才能匆匆付諸行政會議或政黨的程序予以確認。但是,這不等於他們未來對普選不具影響力。依照全國人大常委會製作的鳥籠,香港普選方案仍須由特區政府提出、仍須獲立法會三分二多數同意。為了維護行政主導,為了維護既得利益,他們顯然更願意配合北京為普選設定種種限制。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喬曉陽早前在北京將普選詮釋為「允許法律作出合理限制」,言下之意,不只不會取消立法會功能組別,而且特首的選舉須經過「民主程序」的篩選。如果香港的普選方案最終落到如此進一步、退兩步的結局,今次的政改進步又有甚麼意義?民主派與中央的溝通又有甚麼價值?
面對通向普選的坎坷之路,在2012政改方案表決後,四分五裂的泛民是時候放下成見,放下恩怨。「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不管你曾否為香港民主作出貢獻,不管你曾否為2012政改起步付出努力,如果你不想成為香港民主發展的罪人,如果你想為香港真普選貢獻心力,是時候團結起來,重新投入抗爭,策略上可以分頭並進,但目標必須一致:莫讓區議會方案成為功能組別合法化的橋樑,莫讓港人平等參選特首、參選議員的權利被剝奪,莫讓港府第三度要求北京釋法規限香港的普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