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英國首相卡梅倫上任後大肆整頓經濟,連英女皇都要凍薪。慳得一蚊得一蚊,女皇打算縮減皇室成員至4人,只包括自己、皇儲查理斯、威廉同哈里王子,其他王子公主被列作二線皇室成員,要下崗自行找財路,只為唔想睇見因經濟問題放棄皇室傳統。
同是傳統,卡梅倫對銀行取態剛好相反,無懼大行威脅撤出,決意向銀行徵稅。本來銀行有難時要納稅人打救,就好應該盡責任,夾錢以備不時之需。問題係堅拒向納稅人伸手嘅滙豐控股(005)同渣打集團(2888)均受牽連,認真無辜。
事件證明,滙控當初將行政總裁辦公室搬回香港決定冇錯。唔知上個月仲表明無意搬遷嘅渣打,會否改變主意,抑或情願付高價力保英國護照。
卡梅倫不惜一切保住英國3條煙(AAA)信貸評級,英鎊即時重振雄風。記得金融海嘯後第一個較有效嘅救市行動,亦係由前首相白高敦提出迅速注資銀行。比起現時歐盟各自為政、美國亂印銀紙,英國處理危機嘅政治智慧確係高幾班。
各自為政自相矛盾
不過,特區政府彷彿將英國人留下來嘅辦事能力忘記得一乾二淨,施政處處「打亂章」。針對樓市炒風,原意係增加土地供應,主動拍賣何文田豪宅地,結果赤裸裸讓公眾同發展商一窺政府心目中嘅地價底牌,發現原來麪粉仲係要貴過麪包,根本就係講一套做一套。
財爺沾沾自喜嘅9招12式,明明話小型新盤首推起碼要出售30%,大型項目就最少要推售一半。轉頭運輸及房屋局就澄清,話一半係指推出單位嘅一半,至少要30或50伙,即係發展商可以自定首批單位伙數,新規定形同虛設,政府威信盡失。早知粗暴介入發展商賣樓行唔通,政府早應喺設計政策時諮詢業界意見,而唔係黑箱作業。
政府部門各自為政,自相矛盾,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且看天匯事件又查出啲乜,希望不要讓無殼蝸牛再次失望;否則真係要學施老闆話齋要急急上車,因為香港樓價易升難跌。當然,為求自保,都要偷番李超人一句:奉勸置業者要「量力而為」。如果施老闆係賣花讚花香、李超人係利益集團,咁我都應該算係既得利益者,因為住緊自置物業,樓價升對我有好處。
胡孟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