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策透視:藉滙改博弈 換美高科技 - 郭小民

國策透視:藉滙改博弈 換美高科技 - 郭小民

中美現時關係就像普希金的《漁夫與金魚》故事,當對方給自己好處,而對方要求的回報不太過份時,都會想辦法滿足對方,這是踩着鋼線玩的博弈遊戲。美國一直以擁有龐大貿赤為由,向中國施壓要求人民幣升值;中國為了手上美債的安全,也在符合自己利益的情況下,滿足一下對方重啟滙改。美國為了投桃報李,下一步可能向中國放寬部份高技術產品的出口限制,改變兩國貿易失衡的狀況。
中國財政部長謝旭人及美國商務部長駱家輝認為,解決中美貿易失衡,增加美國對華出口,比限制入口來得更實際。中國近年最大宗入口商品是高新技術產品,今年首5月累計入口金額1536億美元,與去年同期比較,升48%,要放寬管制出口高技術產品,的確知易行難。
美國總統奧巴馬08年上任後,提名美籍華人駱家輝出任商務部長,也就是希望他能充當對華推銷員。事實上,駱家輝上月中訪華時明確表示,將檢討美國對華的出口管制政策,也大力推銷新能源技術,包括清潔能源、節能、電力傳輸及儲蓄等高新技術;可惜的是,這並不是中國所要的。

美採安撫手段輸雞肋科技

正如清華大學中美關係專家周世儉所言,問題是美國能向中國出售甚麼產品。中國最希望的是美國能放寬一些通訊設備及電子產品,但美國認為這是十分敏感的議題,擔心放寬一些可作軍民兩用的高技術產品,會對自己不利。由01至08年,美國對華的高科技出口一直下降,當中先進物料(advancedmaterial)的跌幅最大。
奧巴馬當然知道管制出口的種種弊端,但放寬速度緩慢,乃是在權衡經濟和戰略利益後的一種政策選擇。美國國防部戰略貿管司前司長康法拉,在20多年前說過:「美國要在有戰略的關鍵領域,保持30年的領先地位,一般依此決定對華出口」,至此仍然是美國視為對華出口的原則,此原則亦令雙方在貿易政策上呈膠着狀態。
美國現時只能安撫中國,表示會檢查管制出口政策,並放寬一些對中國而言是雞肋的高科技,換取中國稍稍改變其滙率政策及乖乖繼續持有巨額美國國債。雙方在處理兩國貿易問題上都小心翼翼,避免出現一無所有的結局。

倡拒增持澳元抗衡澳徵稅

中國是鐵礦石的最大消費國,亦令中國與澳洲的貿易關係出現較大轉變。雖然澳洲只是中國第9大貿易夥伴,但兩國的雙邊貿易在全球衰退的09年,卻增加30%至860億澳元。澳洲貿易委員會估計,今年兩國總貿易額可能突破1000億澳元。而該國貿易部長SimonCrean表示,受惠於煤及鐵礦價格上升,澳洲4月份錄得貿易盈餘,是13個月以來首次。
不過,眼見中國對礦產需求若渴,該國政府亦想乘機撈一筆,突然在上月宣佈將採礦稅增至4成,令投資者紛紛叫停逾200億美元投資計劃,中國鋁業更於本月初宣佈重新評估昆士蘭鋁礦的25億美元投資計劃。
中國當然對此十分不滿,中國政府智庫昨日表示,不建議在外滙儲備增持澳元。顯然是要從姿態上表達對中國通、澳洲總理陸克文的不滿,令雙方重啟自由貿易協議會談,再遇上阻滯。(系列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