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星期的政局急劇發展或令很多人極之困惑、沮喪甚至憤怒。但際此關鍵時刻,需要的是冷靜。如果現在泛民分為兩條路線─我們暫以較中性的「談判派」與「行動派」稱之。則民主黨之政改方案也不失為其中一個策略。好處是在對方可接受的範圍內,盡量爭取制度上的鬆動,以求將來有更多催生改變的籌碼。壞處當然是捨棄了不少原則,代價不菲。若論策略,這只是一種權宜之計,「積小勝為大勝」。不過,真有這麼容易嗎?
分化對手逐個擊破
首先政府將來仍可透過立法規管從細微處施以「陰招」,魔鬼仍在細節裏。而建制派在區議會越發壯大的勢力,最終更可能令泛民賠了夫人又折兵。畢竟,資源盡在對方手上,而市民又不會有太多時間與心思去了解繁複細節。但最令人擔憂的是,「談判派」既已成為北京的貴賓,一隻腳已踏了上船,將來對方或會以更多威迫利誘手段使其進一步墮入「招安」之局。「談判派」是否有足夠智慧與決心與之周旋?尚屬未知之數。
唯一肯定的是,方案尚未通過,引起的危機卻越燒越烈。首先當然是兩派人馬的內訌。這絕對需要雙方深切反省。在公投爭論之初,部份人是否有「真理在我」之心態而從未想過溝通,甚至咄咄逼人,惡言相向,大有「取而代之」之氣燄?有些人又是否真的對事不對人,從未想過以溝通/溫和路線將對方邊緣化?若雙方都有派系計算,則毋須甚麼統戰,亦早已鋪下分裂的不歸路。於今已是覆水難收,更多的罵戰亦於事無補,如引發將來互相拆台報復,更會把早已風雨飄搖的民主運動推上絕路。倘是真正的民主信奉者,應以最公平民主方式解決──在下次選舉以選票踢走無法代表你的人。就如公投,以民意授權方式選出最能代表大部份人的路線。
但更大的危機還在後頭。經過公投運動、余曾辯論,很多港人才如夢初醒,認清功能組別是甚麼一回事。這邊廂決心與熱情才剛凝聚,那邊廂卻快刀斬亂麻,以一個不動功能組別分毫的方案作結,直是「一盆冷水往頭上澆」。香港人大多是脆弱而功利的,若覺大局既定,便會完全放棄。有些人甚至覺得「彼岸已達」,自我催眠地跟隨北京。這樣對民主運動的後續會是何等傷害?此等「無奈的民意」更可能被大肆利用,脅迫「談判派」作出更多的讓步,而「行動派」中少數人在妖魔化/邊緣化中可能更趨偏激,墮進了激進↓邊緣化↓更激進的惡性循環。至此泛民便武功盡廢。這就是「分化對手、利用群眾、逐個擊破」的統戰威力了。
統戰棋局早已佈下
其實統戰棋局一早已佈下,多年來的滲透、公投前的友善之手,甚至連余曾辯論也不幸成為其中一着:進可打擊尚餘少許聲望的公民黨,退亦可為己方設下台階,讓「談判派」的改良方案順勢出台,並乘機分化公社兩黨。而「主子」始終贏得「順應民意」的漂亮身影,此等心思又豈是「政治冷感」的港人所能領會?所以僅此呼籲,六二三包圍立法會之眾務必克制,最多以「人肉盾牌」等手段進行抗爭,以求於七一呼喚更多群眾上街。萬勿墮進妖魔化/邊緣化之圈套。
方思圓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