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教室:思覺失調的「關鍵時期」

醫學教室:思覺失調的「關鍵時期」

三十多歲的阿健,在上司眼中一向是好員工,積極上進,還不時去做義工。正當一切都相當順利,阿健卻證實患上思覺失調,幸好在家人及朋友的鼓勵下求診,妄想及幻覺等症狀很快就消除。

助病者恢復社會功能

但熟識阿健的人都覺得,雖然他的工作能力和以前一樣,可是變得意志消沉,不太願意接觸人,就連平時最積極參與的義工服務也中斷了。其實自得病以來,阿健的自信心就一落千丈,他擔心自己的工作能力不如從前,更怕別人會用異樣眼光看待他、不信任他,最讓阿健憂心的是這個病會否影響他的事業和家庭。
其實思覺失調患者是絕對有希望康復,定義不但是病徵消失,更重要的是病人能重新融入社會,掌握自己的生活與將來,即恢復社會功能(Socialfunctioning)。外國多項研究指出康復最關鍵在於及早治療,以及在初次病發後的「關鍵時期」(criticalperiod),即發病後的兩至五年內得到適切治療。
去年8月香港大學在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及香港醫院管理局、香港明愛社會工作服務部和香港心理衞生會協辦下,推出名為「賽馬會思覺失調健康計劃」(簡稱JCEP),為期五年的服務及研究計劃。為部份25歲以上,首次患上思覺失調的本地病人提供跨專業團隊、個案管理模式的早癒治療,由專業人士提供一對一針對病人獨特需要的服務。為病人在病發後的「關鍵時期」提供最適切治療,以取得最佳的康復機會與效果。

撰文: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陳喆燁醫生
隔周三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