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銀行周日(20日)發佈人民幣滙改的答記者問,罕有地提到中國的「國際收支向均衡狀況進一步趨近」。為了這句話,中國在背後部署良久,為的是減少中國總貿易順差,降低人民幣升值壓力,令貨幣順利走上國際舞台。無論05年或是現時的滙改,在政策公佈前,中國的貿易結構均出現大變,加上中央六部委昨天宣佈擴大人民幣結算試點,逐步完成人民幣國際化三部曲。
兩次滙改前貿易結構變
先談最新一次滙改,中國與東盟貿易關係上月出現重大的逆轉,中國由淨出口變成淨入口。中國海關最新數據顯示,首5月,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總額1118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激增57.5%。東盟更在上月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與東盟的貿易逆差今年首5月為64億美元,09年同期為貿易順差10.9億美元,東盟成為中國後花園的勢頭非常明顯。
這一轉變,與今年1月1日生效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AFTA)關係至深。根據協議內容,中國對區內九成貿易商品及服務實施零關稅,協議生效前,關稅平均達9.8%。這次貿易關係逆轉並非突然,早於2000年,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已提出CAFTA概念,中國西部大開發政策也是為了配合與東盟的貿易。更重要的是,正如小布殊年代的貿易專員SusanSchwab所言,CAFTA令中國更加不在意世貿多哈會談,因為現時已能與區內成員國進行多邊貿易。
中國主要由東盟入口原材料和半製成品,包括鐵礦砂、塑膠、大豆及食物油、橡膠及汽車和汽車底盤。東盟10國中,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及菲律賓是中國區內主要貿易夥伴。
在這四國中,大馬與中國貿易額最高,上月總額達62.5億美元。中國主要從該國入口橡膠,天然橡膠及合成橡膠在今年首5月的金額,位列中國進口商品10名內。這也難怪,中國汽車業已將下一個出口目標瞄準印度,原因是印度人口位列全球第二,每1000名印度人只有15輛車,遠低於世界平均的120輛,增長潛力巨大。印度媒體報道,中國上汽、北田汽車、一汽、奇瑞、吉利及長城等汽車公司,正計劃將旗下各類車種,引入印度市場。
中國谷內需令區內互惠
不過,成立貿易區後,部份以出口紡織品及電子產品為主的東盟國家,包括印尼及菲律賓,卻叫苦連天,指貿易區無法帶來雙贏局面,中國有利用東盟之嫌。中國主要由東盟入口原材料,加工出口到歐美大國。東盟國家根本無法與價格低廉的中國競爭,埋下了貿易磨擦的伏線。現時主要看中國能否增加內需,加大自己成為區內消費者的角色,令區內成員繼續互惠互利。
歐盟也是於05年人行首次推出人民幣滙改前夕,首次超越日本及美國,躍升為中國最大貿易夥伴。由於歐盟成立及中國加入世貿這兩條伏線,令歐盟由中國入口在04至08年,年均增長16.5%,導致雙方貿易磨擦加劇。
歐洲主要出口工業產品及運輸設備到中國。前中國商務部長薄熙來曾說,中國出口8億件襯衫才能抵一架空中巴士380,意即中國棄波音買空巴,歐洲也要讓我從你那裏賺回來,磨擦從這裏可見一斑。然而,雙方的貿易在去年出現變化,令中、歐往後的貿易關係變得更牢固。
金融海嘯令歐洲陷入衰退,去年歐盟對中國的出口增加4%,中國入口卻首次錄得13.4%跌幅。加上歐洲債務危機,歐元兌人民幣今年已貶值16%,令歐洲出口業的競爭力增強;同時,削赤風令歐洲需求下降,中國對歐洲的出口勢必下跌。經此一役,歐盟相信與中國的貿易逆差或有改變的可能,也是這個中國最大貿易夥伴,近期沒有開腔要求人民幣升值的主要原因。
貨幣三步走實現國際化
中央六部委昨日宣佈擴大跨境貿易結算試點,是提高人民幣國際地位的最新招數。人行早於08年,就與6個地方簽署總額達6500億美元的人民幣互換協議。這種與貿易夥伴進行貨幣互換的方式,可繞過美元,使人民幣成為相互間貿易的結算貨幣,推動雙邊貿易及投資,並為跨境人民幣結算鋪路。因為結算的前提是貿易雙方要有一定數量的人民幣,貨幣互換為這提供了資金來源。
一國貨幣要先經過三步才能實現國際化,即先成為區域及全球的結算貨幣,進而變成投資貨幣,最後成為國際間的儲蓄貨幣,雖然人民幣要成為國際貨幣仍長路漫漫,但肯定的是人民幣已踏上了這舞台的階梯。
(系列之二)
郭小民